如今,原生家庭的概念越来越流行。前不久上映的青春电影《狗十三》,让大家熟悉的“原生家庭论”再次跃入公众视线。更多人将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解读为:“来自家庭的‘爱暴力’,是导致我们这代人敏感、胆怯、自卑、多疑等负面性格的重要因素。”更有评论指出,“这部电影剖开这些家庭相处,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为何会成为今天的我们”。
“我一辈子没问过父亲问题,我有长达20年的时间因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与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导致我年轻时候出现很多问题。”去年4月,高晓松在《奇葩大会》上公开提及自己的原生家庭,将年轻时自己“爱较劲、讨厌别人干涉”等不当行为,归结于与父亲的不和。
高晓松对于原生家庭的论述,得到了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支持:“家庭是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的浓缩,而个人是整个家庭的浓缩,谈论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互联网上的明星八卦、社会案件,还是茶余饭后的闲聊,人们都习惯性地将一个人成年后的种种表现,与“原生家庭”联系在一起。这种理念,渐渐渗透到了教育、婚恋等领域。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陈侃则坦言,原生家庭的影响被过度强调了。她认为,原生家庭的苦痛既在代际之间传递,又在代际之间不断化解,最终会凝练为这个家庭最个性化的精神财富。
如果原生家庭给了你黑暗的阴影,你就要亲手点上一盏灯,驱走黑暗。电影《风雨哈佛路》中的女主角莉丝讲述的就是一个通过自己后天努力,颠覆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故事。莉丝原本拥有“地狱般”的原生家庭——父母酗酒、吸毒并患有艾滋病,母亲精神分裂,全家人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成为众人歧视和嘲笑的对象。
母亲的去世,让莉丝下定决心改变自我。通过努力读书,莉丝最终考上哈佛大学,拥有了辉煌灿烂的人生,逆转了悲惨的命运。这个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鼓舞了许多人,现实生活中的“莉丝”还因此曾获得“白宫计划榜样奖”。
原生家庭确实是一个人发展的起点,但人的成长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到达终点的路途也可以是多样化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正处于人格养成期的青少年,应主动走出“原生家庭”模式,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不易。要知道,能够决定自己人生未来走向的,不是父母而是自己。遇到问题积极应对,才是解决之道。(《文汇报》1.11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