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1月17日 星期四

    应尽快提高空气质量标准

    《 文摘报 》( 2019年01月17日   01 版)

      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北京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同比下降12.1%。确实,北京的空气不像前几年那样让人喘不过气,但污染仍然存在。

      我们平时在手机天气软件上查阅的空气质量指数,是以24小时平均浓度为单位的。目前,我国实行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分为一级(对应“优”)和二级(对应“良”),对应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分别为35、75微克/立方米。这意味着什么呢?“良”的两端相差非常大,空气质量同样是良,情况却大不相同。

      世界卫生组织出于保护公众健康考虑,针对PM2.5,提出最安全水平的标准为24小时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或更低。各国可以在此建议基础上制定适合的过渡标准。美国、日本、新加坡采用35微克/立方米作为标准,澳大利亚是25微克/立方米,印度60微克/立方米,都比中国更严格。相比之下,我国采用着PM2.5初期过渡标准24小时平均浓度75微克/立方米。

      生活中,我们会以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作为指导。一个“良”,可能会让大楼的管理人员不以为意,空气差也不打开新风系统;可能让老师在PM2.5浓度已经每立方米六七十微克的情况下,还带着学生做户外运动;可能让呼吸道或心血管病人得不到及时防护。

      因此,我国应该尽快提高并细化优良空气质量标准。

      (人民网 1.13 牟修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