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1月15日 星期二

    为新时代的改革寻找“新动力人群”

    《 文摘报 》( 2019年01月15日   01 版)

      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改革,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看看“数字广东”。2018年5月,一款名为“粤省事”的微信小程序上线,它集纳了公安、民政、医疗等400余项办证业务。社保卡丢失了,打开微信动动手指,可实现“人在家中坐,卡从网上来”;退休了年年要办理养老资格认证,刷脸即可,一分钟搞定。

      人们之所以能“省事”,背后是技术团队的努力。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互联网公司数量和研发人员数量继续攀升,仅工信部评选出的互联网百强企业,其研发投入就已突破千亿元,平均研发强度达9.6%,比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出7.48%;研发人员达19.7万人,占比19.4%。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新业态中的科技知识分子已成为改革的“新动力人群”。司法改革向纵深推进,有团队以大数据系统辅助甄别刑事案件证据瑕疵;讨薪难曾是痼疾,有创新企业与大型建筑企业合作,保障农民工薪酬按时结算。这个群体正以新技术撬动改革。

      新出现的社会群体一向是观察历史的着眼点。回想40年前的景象:在义乌,挑着货郎担“鸡毛换糖”的个体户出发了;在苏南,一批“社队企业”转为“乡镇企业”了。今天,当中国改革穿越“不惑”、再次出发,发现更多改革中的“新动力人群”,同样是在为我们这个年代立传,更是在为改革的下一个40年汇聚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力人群”,不止于新业态的科技知识群体。更多地寻找、发现,才能对今天的改革建立有历史感的理解,有前瞻性的把握。    

      (《光明日报》1.10 刘文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