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一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
1919年12月9日、25日,1920年的9月11日和12月15日,四批青年学生在黄浦码头登上赴法勤工俭学的邮轮。他们中有邓小平、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和许多有志青年一起,他们从这里起航,开始了探寻红色中国之路。在中华民族探索真理的历史上,这必将是需要浓墨重彩记录下的一笔。
陆路受阻 改走水路
1912年,“留法俭学会”在北京成立,这一学会的成立,开启了“赴法勤工俭学的运动”。1916年由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及法国学者欧乐等在法国成立华法教育会。首任会长为蔡元培和欧乐。来自全国18省的青年学生通过华法教育会介绍赴法国,在毛泽东、蔡和森的奔走联络下,湖南新民学会积极赞助赴法勤工俭学,组织会员参加,其中四川、湖南两省最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中国到法国一般是走陆路,即乘火车从北京出发,经东三省、莫斯科、华沙等地到巴黎,中途换车八九次,快车12天,慢车15天即达。十月革命后,由于俄国境内被重兵封锁,中国通往法国的陆路被阻断,于是勤工俭学的学生只好改为水路,乘船由上海出发,途经香港、海防、西贡、新加坡、科伦坡、吉布提、苏伊士运河、塞得港至马赛,再乘火车抵达巴黎。从上海走水路,就成为了赴法勤工俭学学生海上交通中的重要部分。
1919年至1920年是赴法勤工俭学的高峰时期,其间,共计20批、约1600名勤工俭学学生从上海黄浦江畔乘船出发,悉数抵达法国。这20批赴法人员中,前四批皆乘坐日本邮轮,途经英国后再前往法国,剩余16批乘坐法国、英国、美国邮轮(货轮),直达法国,耗时均达40天左右。
赴法勤工俭学的主要出发地
据《上海地名志》记载,黄浦码头位于黄浦江下游北岸,岸线长约300米,是当时的上海港杂货及矿建装卸码头。原为日商大连汽船株式会社黄浦码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中央信托局接管。1949年后由上海港务局接管、经营。1993年由上海港客运服务总公司经营。2010年世博会时,在这里设立世博水门,打造成滨水公共空间——东码头园区(秦皇岛路32号,也是现在的“浦江游览”始发站)。
作为当时赴法勤工俭学的主要出发地,黄浦码头可谓是中国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纪念地之一。
原始资料显示,从黄浦码头出发的勤工俭学批次和重要人物有:
1919年12月9日司芬克斯号,聂荣臻乘此船赴法。
1919年12月25日盎特莱蓬号,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乘此船赴法。
1920年9月11日,邓小平等八十多名重庆学生和湖南学生曾镇岳、江苏女生张近瑄、吴佩如、郑璧芋等在黄浦码头登上了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
综上所述,黄浦码头无疑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出发地。
毛泽东多次送别赴法学生
说到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毛泽东。1920年前后,毛泽东虽未赴法,但在国内为赴法勤工俭学组织预备班做出了很多贡献,还曾多次到上海欢送赴法学生。他于1919年3月到上海欢送第一、第二批赴法学生,分别参加了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5号会所和法国公董局大厅召开的环球学生中国会欢送会。于3月17日送别89名青年(其中湖南青年43名)、3月31日又送别26名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学生,该两批学生分别乘坐因幡丸、贺茂丸邮轮(日本)赴法。
根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2月,毛泽东从武汉至上海,准备为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蔡母等送行,后由于启程时间推迟,不便久待,先行离开上海。
(《文汇报》1.9 徐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