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1月05日 星期六

    百年前,京剧“粉丝”是如何捧角儿的

    《 文摘报 》( 2019年01月05日   05 版)
    梅兰芳(右)、尚小云(中)、程砚秋(左)之《虹霓关》

      100年前的京城梨园里,戏迷们为了支持自己心爱的角儿,抢票、叫好儿、写软文,使出的花样儿并不比现在少。

        叫好讲究出奇制胜

      戏迷迷角儿的最终表达就是捧角儿。他们捧角儿是真砍实凿不惜财力,且花样甚多。细分起来有前台捧、后台捧、文捧、武捧、艺术捧、经济捧等说法,其间又相互穿插,搭配混用。

      比如前台文捧,是说迷党们搜肠刮肚,罗尽世间妙美之词,著文、作诗、集册、题匾。

      前台武捧,即成群结队预先包厢占座儿,角儿一出台,先齐声来个好儿。然后不管角儿是唱是念,必定一句一个好儿。

      别小瞧喊几句好儿,里面可藏着不少事。老到的捧角儿家讲究事半功倍。首先,他们时机拿得稳,都是趁着别人喊累了青黄不接的当儿,抽冷子来一句,很符合兵法里的出奇制胜。其次,“好”字须带腔儿。这些人都喜欢唱两口儿,平时吊嗓儿学腔儿,对吐字、归韵、字头、字腹、字尾这些内行玩意儿也知道个大概,至少喊个“好”字足够承应。所以他们喊出来的是“好哇唔”,这“好”字拐弯儿带钩儿,满宫满调,既有味儿又不浮滑。

      后台捧是戏园子老板和戏班管事的差事。无非是想尽办法把戏码儿往后排,能唱大轴儿绝不派压轴儿,能唱压轴儿绝不来倒数第三。还有的在台前多加几盏灯,单等角儿上台突然摁下开关,角儿还没怎么着,就先落得满身光彩。

        迷党里必有笔杆子

      捧角儿者出于志趣相投,起先只限于聚一起闲聊角儿的某句腔儿或某个身段。后来话题范围逐渐扩大,连角儿的祖宗三代,某年月日唱的某出戏,某句使的什么腔儿都能如数家珍。当时“痰迷”(即“谭迷”,谭鑫培迷)、“黄病”(名净黄润甫迷)、“羊迷”(杨小楼迷)、“瑶痴”(王瑶卿迷)、“梅毒”(迷梅兰芳至深者)等称谓说的就是这些迷党捧角儿家。

      捧梅兰芳的有“梅社”“梅党”,捧尚小云的有“尚党”“醉云社”“听云集”“尚友社”,捧荀慧生的叫“白社”(荀慧生早年艺名“白牡丹”),捧筱翠花的叫“翠花党”等等。这些个社党完全自发,无须登记注册,都是志同道合者。少则数十人,多则几百人。

      社党里面各行人士都有,摇笔杆子的剧评家是必有几位。角儿的演出预告一贴,他们就撰文一篇投送报社,所言无非溢美之词,既为票房做了广告,又对舆论作了导向,算是预热。

      戏一散,迷党里的笔杆子赶紧回家写急就章,当晚就送至报馆。

        “五大名旦”终未成功

      “长腿将军”张宗昌捧老十三旦侯俊山,饭同席,寝同榻,鞍前马后伺候着,迎送都是净街戒严,就差凉水泼道了。张伯驹就迷余叔岩,他自己是余派名票。余叔岩在张先生眼里说不上圣,也是位贤。张伯驹只跟别人聊余派,聊完余派还是余派,不许说别人。倘若有人当他的面提了句言菊朋、高庆奎等,张伯驹根本不顾斯文,不管生人熟客,当场就开销,出完气黑着脸抬起脚就走。他这么做也是给别人瞧,以张伯驹三字之名望地位,这么护着余大贤,就为表明自己独尊余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选举,让社会各界投票推选名旦角儿。有人说这一举动疑似是捧荀慧生的“白社”策划的,就是想让荀慧生与梅、尚、程并列名旦之林。

      投票结果的前六名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徐碧云、朱琴心。后来朱琴心辍演,捧徐碧云的就想造成“五大名旦”之局面。因为徐碧云的综合剧艺及人缘儿与前面四位确实有些差距,终未成功。

        “梅程”对垒皆大欢喜

      1936年,梅兰芳由沪回京,每礼拜一至五在第一舞台贴演,六、日两天留给别人。这五天自然是逢贴必满。尚小云、荀慧生都避其锋芒,尚只六、日两天贴演,其他几天歇工。荀干脆跑外码头。程迷就打算跟梅唱对台戏,鼓励程先生礼拜一至三在中和园贴演。

      梅兰芳多年在上海演出,难得回京,观众都是“舍程就梅”。见此情形,程迷就在戏码儿上动心思。他们事先用心探听梅的戏码儿,比如,梅先生周一的戏码略微软些,他们就让程老板贴自己的拿手好戏,就好比“田忌赛马”。梅党也警惕,本来每日满堂,这天忽然变八成儿了,戏码儿玄机露相儿。他们就让梅先生每晚都贴硬戏或双出。第一舞台是北京最大的戏园儿,满堂两千多人,中和园只一千来座儿,不论声势和票房收入,程都逊色于梅。

      1946年,梅、程在上海又对垒一次。梅这边是杨宝森、俞振飞、姜妙香等。程这边是谭富英、叶盛兰等。梅、程有师生之谊,又都讲戏德,各自都忖量。二人事先有过沟通,打算错开档期。可档期不知怎么就没调开,结果还是碰上了。戏园子也真是照顾戏迷,每出戏都是连演两天,观众今天在这儿听梅,明天去那儿看程,两不耽误。结果梅、程的戏是每天都满,两位挣了大包银,剧院方也赚足了票房,戏迷虽花了钱,却也过足了戏瘾,三方皆大欢喜。梅、程两党自然未能比出高低胜负。

      (《解放日报》2018.12.31 张文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