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1月05日 星期六

    孩子学画画 父母慎“说话”

    《 文摘报 》( 2019年01月05日   04 版)

      孩子天生喜欢画画,然而,不少孩子却从愉快启蒙开始,以索然放弃结束。表面上看,影响因素主要是学业紧张,其实父母逾越家庭美术教育边界,才是孩子不能坚持下去的关键因素。

      “爸爸妈妈,看!我刚画的画!”当孩子自豪地向父母举起自己的画时,也在期盼父母的评价。对于孩子来说,每周课堂上那短短数分钟的集体作品点评,远远不如父母评价的影响力。

      父母普遍低估了自己的评价对孩子的作用,经常随意作出评价。当父母反复用“你画得真好!”“这手工做得乱七八糟!”“你要向获奖的××学习!”这样的语言评价孩子的作品时,孩子对“好”“乱”“向××学习”等过于宽泛的内容往往无所适从。

      孩子的画是孩子在“说话”。孩子的画呈现了他们的美术感受、美术表现、对艺术的思考方式,抒发了自己的体验、喜好。“我画了上次去草原骑的枣红色马,它奔跑的样子真帅!画出它我特别高兴,就像又骑了一次马!”孩子陶醉在自己的回忆和想象中,画面效果并不是他关心的重点。当父母能理解孩子的情感,关注并欣赏作品中孩子的活力,就能感知孩子个性化的艺术魅力。

      孩子的美术表现展示出其个人兴趣和能力差异,同时,会用属于他的美术符号和生活世界建立联系。“这两根长线画的是爸爸的肩膀,他的肩膀像大山一样宽!”画面中的长线表现了孩子对父亲肩膀“大山一样宽”的想象力。当父母不是指出画得幼稚和想象不合理,而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水平,少些规定、多些包容,孩子的美术表现才会更自由,随之人也会更自信。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经历的孩子对艺术的思考方式不同。一个对昆虫很感兴趣的孩子说:“我一直喜欢画昆虫。小时候,我只是觉得昆虫的样子很有趣、颜色鲜艳,画出来好看。后来我研究了昆虫的习性,就对展现昆虫世界的秘密感兴趣了,再画昆虫,我的想法又不一样了。”

      如果父母能多创造机会让孩子探究事物、赏析艺术作品,就能促进孩子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差异、联系,深化对艺术的认识和思考。父母多聆听孩子的想法,多欣赏孩子作品的独特价值,就会合理地作出评价,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此外,很多时候,当孩子将美术运用于绘制思维导图、旅行图画日记、形象联想记忆等其他学科的学习时,父母会高度认同美术学习的价值。但是,如果学习了一段时间,作品进步不大,或与学业成绩关系不密切,有些父母就会认为美术学习没什么效果,开始质疑孩子的美术学习效率。他们忽视美术学习的发展规律,驱使孩子追求表面效果。孩子一旦丧失自由创作的动力,便会感到沮丧、无奈,也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信心。

      孩子的美术创造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需要长期循序渐进地培养。对于孩子的作品,父母要有定力,避免急于求成。即便孩子的画有欠缺,也要这样说:“你的想法很特别,我觉得很不错。你可以多试一试,想办法达成你想要的效果。”鼓励孩子表达自我,鼓励对创作内容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鼓励从试错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方案,长此以往,孩子的美术创造能力会逐步提高。

      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接受天性,能够“吸收”环境所呈现的一切。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美的生活意识,他会自然而然将美术应用于表达生活体验。父母可以在真实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情境中营造美的生活氛围,比如多让孩子参与并主导家庭环境布置,如“请你为妹妹的生日聚会布置一下家吧。”“秋天的落叶真美,我们设计些树叶张贴画装饰家好吗?”父母和孩子合作,运用材质多样、易于更换的装饰品设计布置房间,不但享受了亲子互动的乐趣,也增强了孩子参与家庭建设的成就感,为生活增添了美。

      (《中国教育报》2018.12.20 肖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