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1月03日 星期四

    收视率造假是一种价值观污染

    《 文摘报 》( 2019年01月03日   01 版)

      2018年9月15日,导演、编剧郭靖宇在湖北大学发表演讲,透露行业内存在收视率造假的黑幕,并实名向国家广电总局进行举报。一石激起千层浪,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功过被推上风口浪尖。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宣布,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有望从根本上治理收视率造假问题。

      对于收视率造假,一般认为是影视行业的问题,其影响也局限于影视行业,其实远远不止如此,收视率调查只要出来了,肯定对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错误的收视率调查,以此拍出来的作品,不仅不能反映时代主流,反映主流价值观,而且偏离甚至背离了主流。影视行业是从事精神产品输出的,由此拍出来的作品,又会产生什么样后果?看看现在的荧屏,出现的各种雷人、恶趣作品,已然不言而喻。

      现在,“小鲜肉”已成为很多电视剧的标配,但在事实上并不一定受主流观众的认可。在舆论场上,对此的批评声一直络绎不绝。现实中,一些主旋律作品,反而成了“爆款”,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倒挂的出现,未必是创作人员无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于数据造假,很长一段时间连创作者都不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他们以为拿到手的收视率是真的,进而拍出了自己认为对的作品,最后才发现犯了大错,成了收视率造假的牺牲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视率造假是一种价值观污染,不仅污染了影视行业的价值观,也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侵蚀和污染。现在,有关方面不仅下定了决心,而且拿出了技术防范办法,希望新系统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北京青年报》2018.12.28 乔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