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为争取女性自信作画

    《 文摘报 》( 2018年12月29日   06 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有一些以潘玉良为主角的电视剧、电影,以及传记作品,固然帮助公众认识了这位活跃在20世纪欧洲画坛的中国女艺术家,却也为她塑造了一个过于戏剧化的形象。“人们总是讲起她的妓女身份,认为是她的身份而不是她的创作能力为她赢得众多名气。可是,当我们真的有机会去仔细观看潘玉良的原作,就会意识到,将来重新书写20世纪现代美术史的时候,应该要给潘玉良更高的位置。”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易凯说。

        吴冠中与潘玉良有过往来。他曾评价,潘玉良的画很俗,远不及常玉的作品有格调、有品位。但这种“俗”,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潘玉良的创作风格,也是她性格的直陈。潘玉良20年代在上海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身边大部分是男同学,她却不怯场,表现活跃,发表演说、演出京剧。到了巴黎之后,据友人回忆,潘玉良经常参加艺术家聚会,性格爽直泼辣,大嗓门,兴致来了喜欢扮老生,唱一段。如是性格反映在画中,便不难理解为何潘玉良爱用鲜亮明快的色彩,而她画中的裸女常常看起来有些胖,四肢粗大,肌肉紧实,并不像常玉画中的裸女形象那样优雅精巧。

        “潘玉良笔下的人体形象非常特别,她的审美十分个性化。”易凯认为,当年留学欧洲的中国艺术家中,人体的画作总是有鲜明的学院派风格,严谨而克制。而在潘玉良的作品中,女性的形象是奔放的,甚至任性的,这既体现出潘玉良的创作风格,也是她在20世纪上半叶欧洲女性不断争取权利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对成见的对抗。在一件自画像作品中,艺术家并非独自一人,而是被众多女性友人环绕,有人在侍弄花草,有人在闲坐谈天,场面欢愉自在。按照易凯的介绍,画中场景是女性艺术家的一场聚会,类似的聚会,在当时的巴黎艺术圈中经常举行。从19世纪开始,法国女性开始要求选举权、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权,而女性艺术家也在为了入读美术学院以及举办展览而一起努力。

        “潘玉良第一次去到法国的时候,法国女性正在争取投票权,然而,她们要等待20多年,才真正拥有这一权利。”易凯说,潘玉良的这幅画,乍看上去是欢愉的场景,但实际上法国女性,特别是女艺术家,在当时不得不面对各式各样的困难与挑战,她们一直在挣扎。

        那些年,巴黎的艺术圈生态发生了不小的转变。曾经盛行的学院沙龙展渐渐让位于商业画廊展,而商业的介入,也令艺术家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创作与生活样态,以适应画廊、艺术经纪的大量出现。那时候的潘玉良己经60多岁,她仍然住在巴黎蒙帕纳斯区条件简陋的木屋画室里,一幅接着一幅地不停创作,虽然大部分画作都卖不出去。“我的一生,是中国女人为爱和理念争取女人自信的一生。”潘玉良曾这样说。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51期 李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