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莹
我们上海本地人一贯重男轻女。听奶奶说,我两个哥哥的名字,是父母拿着生辰八字,到庙里去请高僧起的。高僧说我大哥命中缺木,给他起了个双姓名叫张薛森,说双姓能让命硬一点。二哥缺金,故取名张薛鑫。我是在家中由接生婆接生的,当时没有起名字,就叫“妹妹”。后来要上户口了,父母想不出什么好名字,第四个女儿,就叫四英吧。
初中毕业时,正赶上破旧立新,马路被改了名,工厂被改了名,我们的学校也被改成了当时最流行的名字“要武中学”。班里也掀起了小小的改名运动:姗姗改成了从慧,元芳改成了燕辉,美钢改成了明钢,思宗改成了大海……
光阴似箭,母校早就恢复了原名“北虹中学”。转眼我也已是一抹夕阳,我依然叫张四英,是张家第四个女儿。
为了改名字,我曾绞尽脑汁,纠结了好久,最后还是没改成,因为那不是我个人的事。不管改了还是没改,名字代表了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我大娘舅家生了三个儿子,他是个爱国人士,解放前在机场当地勤人员。国民党败退时,他们被迫一起撤离大陆,没几年,他随两架起义的飞机一起从香港飞回内地。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取名:国昌、国兴、国盛。而我的小姑夫是个家中独苗,小娘娘生了第一个女儿就取名叫福娣。谁知越想儿子越不来,小娘娘又接连生了五个女儿,分别取名:金娣、荣娣、根娣、招娣。
曾经有许多家长喜欢把孩子的名字叫得响亮,什么大林、大明、大伟……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大人物。可是,“小平”这个名字多平实,却是那样伟大!
(《新民晚报》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