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米
周五下午的南京南站人头攒动,我攥着一张G字头的车票,掐着点快速通过检票口。现如今,从南京到北京,1000公里,一日往返绰绰有余。
被身边人簇拥着推入车厢,我很好奇到底有多少人频繁奔袭在京沪线上。想必同一时间,有更多的人从帝都涌入这个巨大的铁匣。它默默地吞吐着、奔跑着,真正地实现了乾坤大挪移。
相比到达以后的忙碌,我其实挺享受火车上的这4个小时,可以写写东西、看看书、听听歌,今天翻到的是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眼前立刻浮现出早高峰时段的地铁西直门站。
邻座是一位中年男子,一边手指不停地修改ppt,一边反复接打电话。“还要两小时到北京吧,地铁回去还得一小时呢!”京沪线上的帝都人,声音都是疲惫的。
这是个颇有意思的空间,乘客在此处,生活在彼处,逼仄空间里充满了精彩对话。你可以听到,全国人民羡慕的大北京学区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轻松,家长们依然十分焦虑;人们奔向市中心的高铁站,再一小时出去仍然是城市中心……
乾隆七下江南,耗资巨大,费尽周折,恨不得搬回去整个锦绣江南。那么江南人为什么要去帝都呢?暖气烘得我鼻子出血,喉咙发疼。办完事我就走,不想耽搁多一分钟。也有暖心的事,前排的小朋友频频回头看我,不知道是不是闻到了我的米饭香。列车员一口的东北腔,热情地对我说,吃完就放那儿啊,我过一会儿来收。
列车很快进站,手机里预存的歌曲正好放完两轮。庞大的铁匣子伴随着一声咆哮缓缓停下,密密麻麻的人流有序地汇入迷宫一样的北京南站。穿梭在沪宁线上的人千千万,每个人都带着梦想和任务来到这里,各自寻往自己的去向。
一个人能占用的资源有多少呢,熟悉的城市里,一间房、一箪食、一个办公的格子间。离开了熟悉的两点一线,我就像一只候鸟,远离自己的巢,在合适的时间里起飞,再返航。
(《北京青年报》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