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8)》分析认为,在中国3/4的60岁以上老年人处于带病生存的状态。“健康中国”的目标面临空前的老龄化压力。
西安交通大学老龄与健康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对此做了注解。在对同一地区的老年人生存状况连续研究了18年后发现,超过3/4的老人会面对这样的老年生活——吃穿、上下床走动或上厕所等生活功能,至少有一项无法自理。
研究者发现,平均60个月(5年)左右,中国老年人的衰弱程度就可以跃升2个级别。一旦老人开始衰弱,又没有得到照料,衰弱速度会相当快。西安交通大学老龄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卫红说,在台湾地区,有4%的老年人,他们一开始便处于高水平的失能,但是十多年后再去调查,他们仍然保持同样的状态。原因在于,“我们整个老年人的康复系统特别缺乏,而在农村,这样的支持几乎是完全没有的。”
改善老年健康的最有效途径不是仅仅治病,而应是在治病的同时更侧重防病。
对此,中国的卫生系统将面临繁重的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培训来加强初级卫生能力,以更好诊断和管理面临身体机能降低风险的老年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曾毅建议,除少数针对特殊优抚对象的养老机构继续公办外,绝大多数养老机构都成为民办公助,让大家公平竞争与良性发展。调查发现,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老人中失能失智比例显著低于民办机构。这主要是因为公办养老机构需排长队等候,决定收住对象比民办机构有更强的选择性,会优先将床位给相对健康、自理程度较高的老人。
对于卫生和民政系统而言,如何将长期照护和卫生保健结合起来,目前仍是一个待解的困难,也是下一步医改不得不触及的命题。
而在农村地区,社会养老服务缺乏更加严重,初级保健水平也更加堪忧。一位老年人口学界专家指出,目前国家在养老领域的几大试点工程——医养结合工程、长期护理保险、智慧养老,几乎都和农村没有什么关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农村基本上没有健康管理,未来最大的挑战是高龄失能老人照护,这是农村养老难点中的难点。”
(《南方都市报》12.17 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