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中国古代十二名窑

    《 文摘报 》( 2018年12月22日   06 版)

        越窑

     

        越窑因位于唐代越州而得名,它是唐代“南青北白”格局中“南青”的杰出代表。

     

        关于越窑的釉色之美,唐代诗人陆龟蒙描述其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从出土和传世的越窑青瓷来看,其胎质呈淡灰色,烧结致密,釉呈失透状。晚唐五代时期釉色多呈湖水绿色,葱翠滋润,是为上乘之作。典型的越窑青瓷造型也相当精湛,有许多器物做成仿生形,如仿照瓜果形制作的壶,模仿海棠花式的碗、碟、盘、盏。越窑青瓷的釉色与造型深受唐代饮茶人士喜爱,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器列为茶具之首。

     

        邢窑

     

        邢窑是唐代“南青北白”格局中“北白”的杰出代表。窑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和临城县一带,此地唐时隶属邢州,故称邢窑。

     

        唐代邢瓷以其白胜霜雪的洁净色调和朴素大方的典雅作风见长。陆羽《茶经》中评价其“类银”“类雪”。按胎、釉质地的不同,邢窑白瓷可分为粗白瓷和细白瓷。精细白瓷有的薄如蛋壳,具有透影性,与其他窑相比尤胜一筹。装饰上多素面不带纹饰,到了晚唐,邢瓷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等装饰方法。唐后期,由于原料短缺、战乱及自身技术局限等原因,邢窑逐渐衰落。

     

        定窑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钧窑齐名。生产优质白瓷,以刻印花著称于世,曾一度成为北宋宫廷御用品。1934年叶麟趾在《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指出窑址在河北曲阳。曲阳县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

     

        定窑受邢窑影响以烧制白瓷为主,同时还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白瓷釉质莹润,色泽温和,宛若牙雕,透影性相当好。装饰上以生动有力的刻、印花白瓷驰誉古今,取胜于邢窑。宋金时期清丽素雅的刻花白瓷与富丽堂皇的印花白瓷,是定窑最主要的两个品种,代表了定窑鼎盛时期的典型艺术风格。

     

        汝窑

     

        汝窑以生产青瓷而著称,传世文物极少,不足百件,历来被视为无上珍品。历代文献记载的汝窑指宋代汝州辖区内专门为北宋宫廷烧造天青釉瓷器的瓷窑。

     

        汝瓷土质细腻,胎质坚硬呈香灰色,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其色以天青为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美誉。釉面上往往开有极小的纹片,细碎繁密,宛如鱼鳞状或冰裂纹,造型精美。汝瓷多采用外裹足满釉支烧,底部有芝麻粒大小的支钉痕,工艺精湛。今日所见汝窑多为盘、碗、仓、瓶、洗、盏托等。

     

        钧窑

     

        钧窑以釉具五色、光彩夺目而独树一帜。钧窑在宋朝和金朝统治时期,已享盛名。但宋元时期的文献对于钧窑无明确记载,明清以来的文献主要记述了钧窑为宋窑,烧造地点在均州。

     

        钧窑原属青瓷系统,由于原料中有铜、铁、磷酸物质和微量的钻等元素作呈色剂,在青釉上打破一色釉的单调,颜色千变万化,色泽比任何瓷窑体系都绚丽复杂。古人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晚霞欲出时”和“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形容钧窑釉色之美。钧瓷器形多为各式花盆及盆托、洗、樽等器皿。一般器物多施满釉,釉质肥厚,常常在釉面下出现不规则的流线,俗称“蚯蚓走泥纹”。

     

        官窑

     

        官窑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北宋官瓷胎质均为灰黑和紫褐色,釉层凝厚,青釉比较淡,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

     

        南宋时期官窑的产品均为最高等级青瓷。无论是厚胎瓷,还是薄胎器物,在造型上都追求古朴典雅。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黄等多种,以粉青最佳。釉质润泽,如玉似冰。装饰较少,以器形与釉色取胜。釉面上有横竖交织的纹片或层层叠翠的冰裂纹片。瓷器的底足部为铁褐色,口部隐呈紫色,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

     

        哥窑

     

        哥窑被列为宋代名窑,但却没有宋人记载,明后期才有文献记录。由于窑址一直尚未被确认,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哥窑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哥窑瓷器产地均有不同观点。

     

        目前所见的哥窑瓷器多源自清宫旧藏,与古文献中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为区别,称其为“传世哥窑”。传世哥窑瓷器釉层甚厚,釉面润泽,釉色有米白、米黄、粉青、油灰等。其瓷器的特点是釉面有网状龟裂,重叠犹如冰裂,或成细碎纹片。一般有两种纹路,即在粗疏的黑色裂纹间交织着细密的黄、红色裂纹,俗称“金丝铁线”。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耀州窑

     

        耀州窑是继汝窑之后的又一著名青瓷窑,烧制规模很大,有“十里窑场”之称。耀州窑创始于唐,盛于宋,终于元,烧瓷历史长达六七百年之久。

     

        耀州窑产品造型古朴庄重,釉色如“清水盈匀”,苍翠深沉。其突出的成就是图案装饰,手法以犀利的刻花、严谨的印花为主。刻花刚劲有力,纹样生动活泼,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影响深远。印花则层次分明,构图匀称华丽,多能出类拔萃而为仿品所不能及。

     

        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以质朴、挺拔的造型,豪放、生动的装饰,以及大量实用、美观的日用器皿而驰名中外。磁州窑历史可追溯至唐代,鼎盛时期为北宋及金代,明清时期仍继续烧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磁州窑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北方民窑的典范,主要在于其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产品多为碗、盘、盆、壶、罐、瓶等日用之物。器面常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诗词书画做装饰,笔调简练,风格刚劲豪放,具有粗犷洒脱的北国韵味。

     

        龙泉窑

     

        龙泉窑是继越窑衰落后发展起来的青瓷著名产地。兴起于宋,结束于清代。南宋时期由于北宋政权南移至杭州,龙泉窑得到了迅速发展,远销海外。

     

        北宋龙泉青瓷釉色多显青黄或青褐,尚未达到精美动人的程度。南宋后期成功烧制出粉青、梅子青那样标准的釉色,釉层丰富滋润,青瓷釉色之美被推到顶峰。

     

        龙泉窑没有开片。在器皿的转折处,往往露出胎的色泽,称为“出筋”。在装饰方面南宋龙泉窑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堆贴出缠枝牡丹图案。其中,用双鱼或双凤为耳的盘口瓶,是龙泉窑的典型作品。

     

        建窑

     

        建窑本来是江南地区的一处民间瓷窑,北宋晚期由于上层社会斗茶的特殊需要,开始烧制专供朝廷使用的黑瓷,产品大部分为茶盏。

     

        建窑瓷的胎土含铁量高,胎体较厚,露出的胎体多呈灰黑色,俗称铁胎。釉色多为乌黑、青黑或紫色等深色调。在反复实践下,建窑烧制出富有变化的结晶釉或窑变花釉。有的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即所谓“兔毫”纹;有的呈油滴状结晶,酷似羽毛,被称为“鹧鸪斑”。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诞生于今江西省景德镇,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对这里的瓷器爱不释手,便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了这个小镇,从此景德镇声名大噪。

     

        景德镇窑自唐起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宋室南迁以后,经济中心南移,北方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这一阶段,青白瓷胎薄且坚,釉青而润,晶莹透体,呈现出典型的青白色。装饰以刻花为主,手法简练,线条流畅。纹饰题材有各式水波、飞凤、莲荷、游鱼等。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等称。南宋中后期,受定窑影响,烧制技术上采用了覆烧法,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到元代,景德镇窑继续发展,成功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等品种。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著名的制瓷中心,代表了制瓷业的最高水平,烧造青花瓷器和各式“洋器”。清末,景德镇制瓷业衰落。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47期 王雯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