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孩子发脾气 家长巧回应

    《 文摘报 》( 2018年12月22日   04 版)

        情绪是人脑对外界事物与个体需求之间关系的一种主观反应。当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不要错误回应孩子的宣泄

     

        人人都有情绪,孩子亦如此,只是缺少自我调节的能力:当愤怒、恐惧、悲伤、厌恶等消极情绪出现时,一些孩子经常以哭闹、打人等各种极端的方式、不可取的行为进行宣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回应常有以下三个误区。

     

        一是用暴力直接终止宣泄行为的消极方式。当父母失去缓解孩子情绪的耐心时,只能选择采取暴力行为,直接结束令人烦躁的情绪宣泄。这是一种消极的回应方式,有可能产生两种极端,一个是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直接发起反抗,也为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埋下伏笔;另一个是孩子逐渐失去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自主性有所下降。

     

        二是冷淡处理的中立方式。面对孩子极端的情绪宣泄方式,很多父母选择不管不问,让孩子自己慢慢恢复。这种中立的回应方式,对孩子起不到真正的安抚作用,相反会使得亲子之间产生不安全型的依恋——对于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孩子既渴望又会刻意回避或忽视。

     

        三是讲大道理的激进方式。还有一些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希望通过讲大道理来安抚、控制孩子的情绪,遏制他们歇斯底里的宣泄。这是一种将父母的思想意识强行塞给孩子的激进方式,不合时宜地讲道理反而会延长孩子的消极情绪。

     

        认可并引导表达消极情绪

     

        人的大脑包含“情绪脑”和“理性脑”两层结构。当孩子的消极情绪产生时,“情绪脑”超越“理性脑”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当孩子“情绪脑”不再运作或者消极情绪消失后,“理性脑”才会有所反应。因此,面对孩子极端的宣泄方式,父母试图直接让孩子以“理性脑”思考是不符合逻辑的。

     

        有一位妈妈想让女儿在众人面前表演节目,但是怎么劝说女儿都不愿意表演,始终保持沉默,躲在妈妈的身后。再三劝说下,女儿忍不住大哭起来,妈妈越是安慰,女儿哭得越厉害。

     

        父母应了解情绪处理的原则,首先认可女儿的消极情绪。这时,妈妈一味固执己见,只会导致女儿更加反感。只有深深体会、理解女儿的胆怯心理,产生同理心,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助其摆脱小情绪。其次要引导女儿表达情绪。妈妈可以对女儿说:“在众人面前表演节目,妈妈知道你感到害怕、胆怯,想要逃避。妈妈理解你的感受。”这种情绪的表达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读懂了自己,知道自己正处于一种消极状态之中。同时,也有助于孩子情绪词汇的掌握,更有助于孩子移情能力的提升。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孩子会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识别、感知、分析他人的情绪,这种移情能力正是高情商的表现。

     

        还要教情绪管理方法

     

        父母认可孩子的消极情绪,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并不足以“赶走”情绪。此时,“情绪脑”仍在运作并支配着孩子。只有归还孩子宣泄情绪的权利,并教他们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法,让他们以正确的方式排解,“情绪脑”才能彻底过渡到“理性脑”。

     

        例如,爸爸发现儿子只要不开心就打人或摔东西,任何威胁、吓唬、哄劝、讨好都不起作用。

     

        这时,首先要归还孩子情绪宣泄的权利。爸爸可以对儿子说:“我知道你生气、烦恼,所以允许你发脾气,直到心情恢复为止。”在这样的沟通中,孩子能体会到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是关心自己的,有助于日后伙伴型亲子关系的建立。

     

        然后,要教给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比如教孩子可以替代的宣泄方式,“允许你发脾气,并不代表你可以打人或是摔东西,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只会伤害到别人。当你生气的时候,可以打枕头、可以捏橡皮泥,或者我们聊聊天也可以。”在孩子合理宣泄情绪的过程中,“情绪脑”才会逐渐停止运作,消极情绪也自然慢慢消失。

     

        因此,父母要认可孩子的消极情绪,并做出积极的回应,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归还孩子情绪宣泄的权利,教给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法,与孩子一起合力解决这令人烦恼的小情绪。

     

        (《中国教育报》11.29 曹筱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