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近10万件流失文物借由拍卖回流中国。文物“回家”,固然振奋人心。然而,有专家提醒,流失文物的归国路道阻且长,其实格外需要冷静。
比如,对于不惜一切代价狂掷重金购买流失文物,“用中国的钱”回购“中国自己的东西”是否必要。毕竟,海外回流文物并非件件都是珍品、精品,藏家不应盲目迷信。艺术评论家江因风就曾指出,欧美艺术资本炒高中国文物并天价卖给中国,像是在进行另一种意义上的“掠夺”,“当文化自卑被欧美艺术资本巧妙利用的时候,就变成了可悲的结局。”
流失文物“回家”之后又该如何,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深圳市博物馆协会副会长吴强华表示,近年来,一些非国有的文化机构通过多方努力,相继让一些珍贵的流失文物回流中国,并且以开办博物馆的方式让这些文物得以聚拢、保存和陈列。然而很多时候,这一切其实只实现了流失文物在物理空间上的回流,并未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回归。“许多机构只注重流失文物的投资价值,而完全或部分忽视了流失文物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研究。”在他看来,只有摒弃以保值、升值为目标,摒弃以肤浅的拍卖价格进行简单比对的商业诉求,将回到祖国的流失文物纳入学术研究体系中来,才能重新恢复其应有的文化地位。
(《文汇报》12.13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