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在距离两岸“大三通”10周年纪念日前夕,以两岸关系破冰者的身份为人熟知的前海基会董事长、国民党前副主席江丙坤因病去世。有人说,他是最应该见证10周年的人,为两岸奔忙一生,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是如此。
中国情结
江丙坤苦学出身,考入公务体系,在贸易领域崭露头角,晚年操盘两岸交流,一路勇于任事的积极作风,人称“拼命三郎”,积极推动“两岸两会”的高层会谈,使得他“成为两岸往来史上永远不会被忘掉的人”。他脱离国民党,选择两岸奔忙,对于今天挣扎徘徊于台岛不同政治光谱的人来说,不无启迪。
有评论说,江丙坤“经历了台岛所有的历史转折时期,他的思想也曾受到时代环境的左右。然而,他最终选择成为一个执着为两岸做事的人”。
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有说法认为,江丙坤务实、客观以及老派中国国民党人的“中国情结”起了主要催化作用。
第一个“登陆者”
2000年国民党第一次在台湾失去政权后,江丙坤代表国民党、亲民党两党参选,成为台岛民意机构副负责人。当年9月他便首次“登陆”。回台后,江丙坤坦言,那趟大陆行让他非常震撼。他看到了大陆加入全球经济体系后的迅速崛起,看到了台岛的未来与大陆不可分割。
从江丙坤的经历来看,他并不是孤陋寡闻之人,但百闻不如一见,江丙坤没想到大陆的经济发展这么快速、公共建设这么完备、吸引资金的效率这么快。这时,他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已趋于成熟坚定。
2003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提名他担任国民党副主席,两年后,江丙坤参与启动了两岸互动的新进程。2005年3月,江丙坤率团访问大陆,这是1949年后,国民党第一次组团访问大陆。这次“登陆”为当年4月连战著名的“破冰之旅”奠定了基础。
真睡醒的人
作为两岸和平的建设者,江丙坤曾建言让中央电视台落地台湾,让台湾地区人民多看看国际新闻,了解一下世界发生的变化;在两岸情势紧张的时候,他曾设想成立台商慈善基金。这些努力让他成为政敌攻击的靶子,那些“睡不醒的人”让他忧心忡忡。
2008年5月26日,江丙坤出任海基会董事长,他被认为是这个“特殊职位”的不二人选。上任那一天,江丙坤写了一封信给大陆海协会,“希望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下,维护两岸的协商”。
当年6月,江丙坤旋即率队启程赴北京,与时任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展开商谈。“两会复谈”重启了中断九年之久的两岸制度化协商,是两岸交流史上的里程碑,更是“陈江八会”的壮丽开篇。
2008年至2012年,在主导海基会的4年期间,江丙坤往返两岸76次、拜访大陆248个城市,接待650个大陆参访团,与陈云林共举行了8次会谈,协商达成18项协议,其中包括“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商、空运直航、邮政合作、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ECFA两岸经济协议等,实现了两岸“大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和全面推进两岸经贸合作的目标。
凭借这些协议,阻断两岸半个世纪的天堑不复存在,潮起海天阔,两岸民间交流从此无法再被逆转。
守得云开见月明
2009年,江丙坤在欢迎赴台北的大陆海协会代表团时曾吟诵:“风雨静,山色青,守得云开见月明,江山万里情。甲子恩怨,岂有输赢,心系万民安居乐,协商再创天下平。”可谓是江丙坤的直抒胸臆。
因为每次会谈都不对媒体开放,福建东南卫视记者叶青林回忆称,对两人互动的印象主要来自于致辞。陈喜欢引经据典,江喜欢引用数据。陈口才非常好,常常说着说着就“哈哈哈哈”笑起来,笑声爽朗。叶感觉,两人中一个像外向的弟弟,一个像包容的哥哥。陈很尊重江,江很照顾陈,会考虑到很多细节。比方陈第一次去台湾时,江一定要请陈去吃牛肉面,而且强调说不要吃进口牛肉面,要吃台湾当地的黄牛肉面。
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说,江每次到各地,都会找台胞台企座谈,询问投资环境、营商环境怎么样,是否需要帮忙协商。“他是确确实实在服务两岸人民,把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是台商的‘定心丸’。”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江丙坤11月30日在重庆出席活动,12月3日奔赴青岛,4日飞抵厦门出席两岸企业家峰会,因第二天有公差,未等到5日的闭幕式,江丙坤即赶回台湾。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曾用“破冰先锋、协商功臣、经贸推手、交流使者”16字概括江丙坤对两岸关系的贡献。而江丙坤生前曾说,能有机会参与书写历史,是他“一生的幸运”。也许正是为了这份“幸运”,他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新京报》、上观新闻12.12 徐立凡 周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