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聚在一起,少不了聊到儿女婚姻大问题。
最近,和高玉萍老师聊,高老师说:“我儿子干什么都早,4岁读小学,9岁读初中,14岁读中科大少年班,23岁就结婚了。”我问高老师为什么让儿子这么早结婚,高老师说,不早结,他远在国外读博,给我出幺蛾子咋办。看看,理由多充分!
马弘毅老师的女儿马宇歌,10岁时就因只身走天下而广为人知。马宇歌结婚早,生孩子也早——在牛津读博时,24岁的她就做妈妈了。我问马老师对这个事情如何看待?他说是计划中的,只不过提前了一年要孩子:女孩子,学问重要,家庭更重要。要学问、家庭两不误才对。这逼婚手法,丝毫痕迹没有,一句“计划中的”,轻轻带过。
科大少年班最早的参与者、研究者司有和老师,儿子少年班毕业后在国内读博,后在杨振宁、李政道工作的纽约布鲁海汶美国国家实验室工作,压力大。已经结婚,但选择丁克……每次聊到这些,司老师都说:“儿大不由人,何况远隔万里。好在,自己的女儿总算做了母亲,不然,那滋味……非亲历者很难深刻体会。”
王福志老师的儿子曾是河北省高考的理科状元,16岁进清华,看到班上女同学“就快被人挑光了”,心急如焚中决心加入“搞对象”的行列,被王老师轻言化解。可是现在,承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有关这个状元儿子的提问,王老师常常要答非所问地加上一句:“儿子如今什么都好,就是不结婚,你说让人急不急?”
一位老朋友来看高老师,也是心急如焚:女儿29岁,剑桥读博,聪明不用说,漂亮也不用说,可就是还没有对象……希望在伦敦金融界工作的高老师的儿子能够帮上忙。说着就掏出手机打开屏幕上的女儿照片,引得众人一阵惊羡:“这么漂亮还担心找不到对象?”老朋友硬生生怼了一句:“就是找不到,怎么办?”
只见高老师面不改色不紧不慢地说:“不能一上来就说是博士,要说本科,不然把人家吓跑了。女博士不容易找对象……”老朋友说:“那你说,该怎么办?”
他们让我也谈谈对我女儿婚姻问题的看法。我说我明确告诉过女儿我的态度:生命是你自己的,结不结婚你自行决定。爸爸不仅不逼婚,而且劝你,在没有想清楚之前不要仓促结婚,因为随便结婚不仅是对配偶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可能出生的亲骨肉的不负责任!
因为我是做这方面研究的,在很多年前就看淡了这件事。
其一,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逼迫可能还有用;大了,父母逼迫就不好使了。学习成绩也许可以逼出来,因为它有阶段性,但婚姻家庭这问题,是一个无限责任公司,一旦破产问题更大。我们这辈人按自然节奏恋爱结婚,尚且有如此高的离婚率,更何况闪婚连连的今天,“逼迫”真不是一个好方式。
其二,逼婚的底气、逼婚的霸气,从何而来?逼婚,本质其实是“逼生”。很多父母会说,你们管生,我们管带。然而,年轻时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的我们尚且不能很好地教育儿女,年高体弱病残风烛了,我们有能力教育好孙辈?隔代教育,必将是下一个家庭及社会问题的爆发点。
其三,我已经遇到不少把孩子逼到不进家门,逼到生了孩子两代人都带不好的情况发生了。
一次,女儿试探我:“爸爸,你不想老了有孙辈陪着你?”
“你以为我傻!你长这么大,陪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边有几天?还不是我们儿女辈的陪着。我们养老的事你跑不掉,但孙辈的福,我就不指望了!”
关于“逼婚”,我确确实实就是这样想的。与我抱持相同观念的父母,应该还有一些。
(《北京晚报》12.8 王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