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出现所谓“扶贫送老婆”的新闻和议论。事情源于《桂林日报》的一篇报道《帮扶干部帮助解决了终身大事,一年后这家又添喜事》,而且这个报道是一个续集。去年,《桂林日报》2017年4月11日刊发报道《扶贫干部给他“送”来了老婆》。
故事主人公周应雄是广西桂林的一个贫困户,因为照顾先后生病的爷爷奶奶和父亲,周应雄误了终身大事,也因此致贫。周应雄家的帮扶联系人是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名干部,这位扶贫干部把本医院的一名绿化工人介绍给了周应雄。两人于去年4月结婚,今年“又添喜事”是指生了孩子。
扶贫干部为单身贫困户介绍对象,帮助他们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本来是件好事,却在当地媒体的宣传中走了味。原报道明确用了“成就了‘扶贫送老婆’的一段佳话”的表述,不能怪网友断章取义。类似案例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去年,陕西“扶贫女干部”闪婚“贫困户”的新闻,也被指“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媳妇”。在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的时代,“扶贫送老婆”之类说法是对扶贫工作极不严肃的调侃,既侮辱了女性,又抹黑了扶贫工作,这不是“佳话”,是高级黑。
扶贫从来就不是直接向困难民众送钱、送物这么简单,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不排除,“送老婆”话语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迎合某种粗浅的扶贫期待。但纵观这些被有意无意放大、宣传的事例,都往往是作为扶贫成绩的材料出现,这就说明,一些地方的扶贫理念宣扬和成绩展示的价值视角,可能出现了偏差。
扶贫有成绩当然需要反馈,扶贫干部的真实状态也需要被呈现。无论是基于当前扶贫攻坚的现实,还是上级各种考核要求,当前绝大多数扶贫干部的工作都是艰巨的,可能同时承受着身心双重压力。任何夸大、修饰乃至片面选择和放大“典型”,都缺乏对基层扶贫干部真正的尊重和理解,不仅会“妖魔化”贫困户,也会对基层扶贫人员造成误伤。
“扶贫送老婆”之类高级黑式宣传提醒我们,目前对扶贫工作的真实反馈恰恰是不足或者说是存在偏差的。要么是把一些本来正常的爱情故事,硬要捆绑上扶贫议题;要么是像80后白头干部这样意外走红;要么是累倒在工作一线的扶贫干部的典型事例……这些现象不是说不可以关注,但是如何关注,是否仅仅只关注这些,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无论如何,不做道德绑架式宣传,克制正常报道中的悲情煽情倾向,杜绝靠刺激舆论的猎奇心态去谋求关注,这些应该成为扶贫报道和宣传中应有的自觉。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新京报网 11.28 朱昌俊 西坡 李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