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红红火火的“听书业”

    《 文摘报 》( 2018年11月24日   01 版)

      11月14日,高晓松的《晓年鉴》正式在蜻蜓FM上开播,据统计,高晓松此前的音频节目在该平台上累计点击量超50亿次。

      我国听书市场起步于2014年,到2017年年底,市场规模已达40.5亿元,听书人口超2亿人,22.8%的成人选择过听书。

        “碎片化学习”忽悠了谁

      “碎片化学习!”这是听书商家打出的一句响亮口号。所谓碎片化学习,就是把过去浪费的5分钟、10分钟都用来学习,以使生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该口号的魅力在于,它契合了都市人生活的实际:《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北京的上班族每日平均通勤时间为56分钟,上海、重庆为54分钟,天津为48分钟,成都为46分钟,广州为45分钟……

      “碎片化学习”看上去很美好,可在执行中并非一帆风顺。

      其一,付费率不高:不足3%的成人肯付费听书,每7个听书用户中,付费用户还不到1人。

      其二,内容逆淘汰:体现在鸡汤类、商业技巧类、养生类听书受欢迎,人文类严肃书籍基本被排斥在外。

      其三,市场渗透率低:据统计,国人每天休闲时间平均仅为2.55小时,这给听书设定了天花板。其四,续费率低:许多听书用户在尝试过一段时间后,开始抱怨缺乏新内容。

      2018年,各大听书平台不约而同地强化了内容生产,由此引发新的困境:制作价格越炒越高,听书文稿价格一度达到每字2元钱。以一部听书6000字计,加上录音等,制作成本即超1.5万元,综合成本则不低于2万元。一般情况下,50部听书打包销售价格很难达到100元。这意味着:只有销售1万部以上才能盈利,绝大多数听书节目根本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显然,听书正步入曾风靡一时的“共享单车”式困境:用融资填平销售亏空,可预期前景却迟迟无法兑现,结果变成“烧钱赚吆喝”。

        不看书的人在给你讲书

      令人惊讶的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听书平台仍在采取“知识填鸭法”,只是语言略生动一些。各大听书平台对音频文稿都有相当僵化的格式要求,均明确提出“将全书的核心观点、知识点、思想、主题提炼出来,讲清楚,讲透”。

      僵化的背后,体现出两方面困境:首先,音频很难传达思想,只能用密集的知识点把听众“砸晕”。其次,绝大多数听书编辑不读书,不知道书的内容是什么,为避免被撰稿者愚弄,只好用僵化的格式,以确保对方确实读过原著。

      以英国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为例,该书原标题为《耶路撒冷编年史》,本身就是一部经过大大压缩的历史著作,几无再压缩的空间。可神奇的是,几乎所有听书平台上均有此书,居然都能用20分钟左右讲完这部57万字巨著的“核心内容”。

      类似笑话比比皆是,不夸张地说,50%以上的听书是没读过原著的人生产出来的。听书编辑们有自己的借口:每天工作这么忙,任务这么重,哪有时间去看书?

      于是,在“碎片化学习”的美妙名目下,其实是一批不读书的人在教导同样不读书的人,如何“快速”读完一本书,并吸取其中“精华”。

        正在制造单向度的人

      与听书平台批量生产伪知识相比,更可怕的是它在传播错误的思想方法与价值观,听书很难传递精致的、复杂的、深入的内容,说得越斩钉截铁,越情绪饱满,越容易赢得读者们的掌声。

      煽情文化的最大害处在于,它培养出一批批只相信固定答案、不肯独立思考、缺乏包容能力的人,这等于是将传统教育的弊端发扬光大。

      确实,把历史视为好人与坏人博弈,把经济学视为能解决一切的理论,把进化论视为天然正确,把人际关系视为技术操作……这让听书更富戏剧性,变得更“有趣”,可由此培育出来的是单向度听众,他们将扼杀听书的未来。

      事实是,听书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它或者成为煽动家的舞台,或者成为娱乐化的舞台。

      (《北京青年报》11.20 唐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