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上海人的一借一让

    《 文摘报 》( 2018年11月22日   05 版)

      ■羊郞

      在上海市民的生活里,经常可以听到“借一借”和“让一让”的讲法,而这些挂在人们嘴边的话实际上透露出一些上海人的生活理念。

      用上海话讲的“借一借”的借,取的不是借进借出的语义,而是表达凭借、依靠的意思。这个词语出自善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上海人之口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弹丸之地如何让空间利用最大化,人际摩擦系数最小化,在老上海人心里默认了“借一借”。

      想当年,老式里弄里一个石库门住着十七八户人家,共用一个灶披间,还不是因为互相“借一借”,才放下了每家每户的煤球炉、切菜台等吃饭家什。小青年结婚无房,还不是凭着借天借地,搭搭放放,弄出来一些空间,容下了一个个新开伙的小家庭。

      想当年,拖着两根小辫子的公共电车里拥挤不堪,极端情况下,平均每平方米的空间竟然要放下去十二双脚,那么必然有人只能呈金鸡独立状了。挤上车不易,挤下车更难,如果没人让你,可能就下不了车了。所以,只要电车一关门,拥挤的车厢里就会响起“对不住哦,借一借”的打招呼声,前面的乘客或侧身或踮脚,或挺胸贴肚,让要下车的人一个身位一个身位地腾挪出来,等到电车到站,车厢里已经完成空间转换,车门一开,人就能鱼贯而出。

      生活中的上海人,当遇到处事不顺遂时,常常劝人转转身子,勿要一根筋,霸王硬上弓,其实就是说要通过“借一借”,换出彼此之间相处共事的冗余空间,让原本不通的路走通,让原本不顺的事变顺,让山重水复转化成柳暗花明。

      上海人口中的“让一让”,表达的意思里有谦让、礼让、避让的内容。在人来人往的上海,要做到人际关系和睦,为人处世间少不了这种“让一让”。上海人通过“让一让”,使得人际关系里产生了有分寸的距离感,也正是这种所谓的安全距离,使得大家觉得舒适自在。

      现在排队人群里很少再看到前胸贴后背式的现象,特定场合排队时的一米线退让更已成为自觉。有的家庭老少两代人有意识地分开居住,也为的是让出各自的自由空间。

      上海的老人过去教育小辈,话语里经常讲到行得春风有夏雨,做人能让则让,能帮则帮,得理要让人,有理也要让三分,要留个台阶让人下,要留条路让人走,所谓做事要留有余地,表面上是为别人留了余地,实际上也为自己留下了转圜的空间。这就难怪邻里之间吵骂,旁边就有人劝:侬少讲一句,让一让人家,身上又不会少块肉。这些话语里充满了“让”的谦和。

      记得过去上海街面上的店招,都讲究精致细巧,和而不同。商家之间比邻而居,不会互相在店招的大小上争高低,这里暗合着古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上海人多车多,经过交通大整治,现在很少有车子占停划黄格子的地方了,这种让一让的“留白”,使得纵横之间的交通有了回旋余地。车多,停车位少,经过物业和居委会的斡旋协调,不少居住小区发扬了“让一让”的精神,让有限的车位错时利用。

      上海已经是一个24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人的生存资源比过去更为紧张,需要互相“借一借”,以科学地用好空间资源,互相“让一让”以调适好人际关系,这一借一让里,也体现出上海人之“谦和”。

      (《新民晚报》11.3)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