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解开“先救谁”式价值困境

    《 文摘报 》( 2018年11月20日   06 版)

        “媳妇和亲妈同时掉进水里了,你先救谁?”可谓是一个时代性的且看似无解的“难题”。在媒体上争论不休,答案也是五花八门。这个看似娱乐调侃的“道德难题”,实际反映出当代人的一种普遍价值困境,甚至暗藏着一个严肃得令人恐怖的话语圈套。

        它把问题的情境设置为:一种行为的对错,完全取决于行为者的动机,根本不考虑现实的条件和过程;它预设的目的,是可以把“二选一”的答案,逼入“你怎样做都不对”的绝境;这种设问的思路,实际是利用了传统价值观的弱点,强化了某种话语霸权。各种答案归结起来,无非是两种价值观:一是功利主义,全靠计算得失;二是道德规范主义,靠奉行既有的道德规范。

        两种传统价值观的共同缺陷,是首先把当事人当成了仅仅有义务而没有权利的抽象符号,并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和条件,有自己角色定位的现实的人,因此有意无意剥夺了他从实际出发做出自主选择的正当权利。它所营造的是这样一种情境或心理习惯:有人可以自命站在“真理和正义”的制高点,随时用自设的规则去评判和指导别人,却根本不顾及当事人的实情和感受。有了这种特权,可以做到别人“怎么做都不对”,自己则“怎么做都有理”。这种自信得霸气十足的心理和思维习惯,在哲学上就叫“价值独断主义”,是一种严重病态的价值观。

        在价值独断主义的语境下,人们常常生活于各种对抗的强迫性语境之中,遭遇“怎么做都不对”的指责,最终使人失去自己。所以,我们需要一场“价值解放”。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在文化和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所谓“价值解放”,就是把价值判断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地归还给实际的主体。只有具体的主体身份清楚,权责到位,各自担当,才是解决纷争的出路。这既是理解执行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前提,也可以成为一种解决纠纷的可行之道,还应成为研制和改进社会规范体系的依据。

        (《北京日报》11.12 李德顺 温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