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手吴亦凡的新专辑11月2日上线。专辑上线不到五小时,就火速爬上了iTunes(一款免费数字媒体播放应用程序)销售榜首位,歌曲榜的前七位也被他包圆了。11月4日,一位美国一线女歌手发新歌,也只能屈居榜单第四位,因为前三被吴亦凡霸得牢牢的。那边的粉丝又气恼又蒙圈,这个叫吴亦凡的究竟是谁啊?
一个欧美人没咋听说过的歌手漂洋过海去屠榜,气氛相当诡异。海外网友坐不住了,他们怀疑这是机器刷出来的成绩。看惯了“饭圈文化”的我们笑而不语。种种迹象表明,这都是粉丝们真金白银买出来的。接到各种投诉之后,iTunes官方清理了异常数据,吴亦凡在榜单上的位置一下子就低到快找不到了,可在粉丝们的“努力”下,竟然一度又被刷回了第一。
粉丝不同于水军,可创造的一样是虚假繁荣。虽然iTunes规定每个账号每首歌只能买一次,不过这不是不能“突破”的限制,“冲榜教程”早就贴出来了,附带温馨提示,如果嫌麻烦,还可以参加众筹交给粉丝站统一安排。
每当偶像的专业能力遭受质疑的时候,粉丝们总喜欢辩解说,我们偶像很努力的好吗?偶像有多努力我不知道,但粉丝真是很努力。近一两年,粉丝被赋予了一种“权力幻觉”。看几期综艺节目就能明白个差不离,那些小哥哥小姐姐们能不能“出道”,至少看起来决定权都在粉丝手上,或者更直白地说,在粉丝的钱袋里。
但是,真正主宰这场游戏的,不是粉丝也不是偶像。最近有人讨论某某流量偶像“垮掉”,说的其实是资本开始“移情别恋”,转头迅速涌向新生势力。粉丝即便痴狂且长情,也敌不过资本市场的寡情。从日韩学来的明星制造工业,本质其实是用产品经理的思维运营偶像,用刺激消费的手法引导粉丝,玩转一场资本游戏。不幸的是,这里的产品,是快消品,而且在以越来越短的周期更新迭代。这里或许有一套能自洽的市场逻辑,可其中对人的透支和物化,却是不得不让人警觉的。不是都诟病流量明星空有皮囊、多年不见长进吗?人家有赶不完的通告,又腾得出多少心思磨练自己呢?
(《北京青年报》11.11 张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