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原本是美国全面恢复对伊朗制裁的最终“清算日”,考虑到石油因素影响中期选举,特朗普政府提前4天把这高悬已久的第二只靴子抛落在地。但是,由于美国制裁伊朗关门留缝,意外豁免8个经济体的对伊石油贸易,国际石油价格应声回落。
特朗普当天不无得意地宣称,“我不想让油价冲到每桶100或150美元,而这是非常容易发生的事。最近油价大幅度下跌,都是因为我。”
几个月前曾有专家预测,如果11月美国对伊朗实行石油“零出口”政策,世界油市将出现200多万桶短缺,油价可能直线上涨到100至150美元(11月8日美国石油价格为每桶60.67美元),并形成新的全球石油危机。
特朗普显然已精算过对伊朗立即和彻底断油的后果,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此做出允许印度、日本、韩国、土耳其等8个经济体继续进口伊朗石油180天的折中决定。
美国不仅没有在石油领域立刻把伊朗逼进死胡同,在金融领域也令人意外地网开一面,允许伊朗继续留在SWIFT国际结算体系,以便获得豁免的石油贸易得以进行。伊朗则在制裁生效前购买一批美国大豆并公开表示,愿意重新与美国谈判有关核协议的升级版。这表明,双方都不愿意硬磕死碰,都在寻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种“斗而不破”的底牌,也成为刺破高油价肥皂泡的利器之一。
(《北京青年报》11.10 马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