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山东调查发现,东营、淄博和滨州等地多家化工企业,专门出售不合格的调和汽、柴油,部分油品硫含量达3252.4mg/L。这是什么概念?如果与“国六”汽、柴油标准相比,硫含量超标300多倍。
由于每吨价格低于国标油品2000~3000元,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的成品油采购商趋之若鹜,劣质油品就此流入全国市场。此外,还有一些厂家专门和负责拉油的油罐车司机做起了私下换油的生意。他们以“每吨补贴1500元”的价格,诱惑司机把罐车内符合国标的成品油,部分替换成他们的“调和油”。通过这种方式,劣质的“调和油”偷偷地流入正规加油站。
据了解,山东多家企业的调和汽油中,都以石脑油作为主料,添加了甲醇等辅料。而这一方面会对人体神经造成损害,另一方面会在使用中产生气阻,是造成车辆抛锚的常见原因,另外也会严重污染环境。
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中,公认的包括汽车尾气排放。因此,油品质量升级无疑成了雾霾治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相关企业也投入巨资,对炼油设施进行改造。然而,“调和油”以及地下换油产业链的存在,却让这样的努力打了折扣。
“调和油”的地下交易繁荣,背后是暴利的驱使。按汽油8000元/吨计算,如果一车油换出5吨,差价能达到2.2万元。按照调和油厂商的说法,每天有十几辆车在其厂里换油,每天利润在20万元以上。
记者调查发现,“调和油”厂家仅在东营垦利区义和镇和胜坨镇就达几十家。一条不过两公里的马路两旁,密集分布着多家做“调和油”的化工企业。可以说,“调和油”在当地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地下换油交易在监管部门眼皮子底下大规模进行,这其间有无监管不力,无疑是相关监管部门需要调查的方向。
“调和油”骗过加油站,也暴露出检测环节的漏洞。厂商透露,“哪家加油站化验哪家不化验,他们都有数。”显然,部分加油站对油品质量把关不严,监管部门对于加油站油品质量日常抽查的宽松,环保部门对路面车辆排放执法的缺位,让“调和油”生意兴隆。
面对“调和油”,地方政府当守土有责,对于“调和油”源头展开严厉打击。质监部门对于加油站油品质量,也要建立高频率、不定期的抽查机制。环保部门更要借鉴有效经验,更多采取上路执法的手段,对车辆尾气排放进行抽查。把监管之网织得更密一些,才能让劣质“调和油”无处遁形。
(《新京报》11.7 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