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1月01日 星期四

    驱散中美关系上空的乌云

    《 文摘报 》( 2018年11月01日   02 版)

      当地时间10月15日下午,“中国经济发展与中美关系”论坛在美国哈佛大学举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通过“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这个问题,解析40多年来美式思维逻辑对中国的误解,以及美国学界部分人士对中国的认知误区。本文为其主旨演讲摘录。

      40多年前的1976年1月,《时代周刊》首次把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作为封面人物刊登出来,同时还在他的图像边上用大幅字体提了一个问题:“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China: Friend or Foe?) 这表明当时的美国,在周恩来总理去世后,在毛泽东主席身患重病时,对中美关系将如何演变充满了不确定。

      但40年过去了,很多美国人还在提这个问题:“中国,朋友还是敌人?”当下不少美国朋友和中国的美国问题专家都在说:现在美国社会的主流对中国越来越消极,甚至敌视,许多平时对中国比较友好的人士也不敢出来说话了。美国副总统彭斯先生最近的讲话给人感觉中国已经是“敌人”了,甚至是很恐怖的敌人,他认为中国正在干预美国内政,甚至“要换一个美国总统”。其实这是很多美国人的想法,特别是很多哈佛人的想法。

      40年间,中美各种交流增加上百倍:以双方贸易为例,2017年中美贸易额是1979年的233倍,每天有14000人来往于中美之间,每17分钟就有一架飞机飞往对方国家。但是,刚刚过去的中国国庆“黄金周”,中国访美游客数量下降了40%多。中国今年的国内消费规模近6万亿美元,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和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发生贸易摩擦,是不可能胜出的。

      即使是悲观观点暂时占据主流,我们也不必过度悲观,毕竟英文中有个富有哲理的说法:Thing may have to get worse before they get better (情况只有变坏之后才可能变好),中国人也有个同样意思的表述,叫“好事多磨”。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只有不断地克服问题和矛盾,我们才能达到知己知彼、合作共赢,也唯有这样才有利于尽快驱散中美关系上空的乌云。

      在此,我想谈谈美国对中国的三个认知误区。误区之一,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即一个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冲突乃至战争难以避免;误区之二,中国要向世界推销中国模式;误区之三,中国奉行扩张主义。

      回到“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背后是比较典型的西方式或者说美式思维逻辑,这种逻辑的最大特点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你赢我输、零和游戏。同样逻辑的论述还有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所说的:“要么与我们在一起,要么就是我们的敌人”(With us or against us);还有特朗普总统与中国贸易争端的假设:中国贸易顺差,便是中国得了好处,美国吃了大亏。

      比这两位政客更加睿智的两位哈佛教授似乎也没有摆脱同样的逻辑,萨缪尔·亨廷顿教授多年前提出“文明冲突论”,还有格雷厄姆·埃利森教授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这两种观点背后的逻辑都一样。

      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认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完全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双赢多赢。这似乎比欧洲的更加包容和淡定。如果以中国政治文化的视角来提出问题,我们可能不是问“这个国家是朋友还是敌人”而是问“这个国家是朋友,还是将要成为朋友(a friend or potential friend?)”。

      换言之,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所有国家都是现在的朋友或者未来的朋友。即使困难重重,但我们坚信,最终可以创造条件化敌为友。透过“朋友还是敌人”和“朋友还是将要成为朋友”这些字面上的差别,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两种政治文化传统的差别,特别是宗教传统的差别。

      当年伏尔泰、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欧洲启蒙思想家面对政教合一、宗教战争频发的欧洲,都高度羡慕和赞扬中国这种他们称之为“自然宗教”的传统,也就是切近自然、非政治化、非零和游戏的伟大传统。

      正因如此,如果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待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就会发现埃利森教授所举出的16个案例几乎都是笃信西方政治文化中非此即彼、零和游戏的国家。这种情况拿到今天来比喻中国这样一个不相信零和游戏的国家是没有说服力的。换言之“修昔底德陷阱”显然不适用于中国。

      中国从来不想改别人家的信仰或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如果说今天很多发展中国家把眼光投向中国模式,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都尝试了西方模式而失败了,甚至是非常惨痛的失败,所以想从中国经验中获得启发,这是发展经验的交流。

      事实上,中国没有西方军国主义的传统。郑和15世纪上半叶下西洋时,他的主力舰排水量百倍于80来年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圣玛利亚”号,但中国没有对他国殖民。中国是一个修建长城的民族,长城是防御系统,不是进攻系统。

      这种政治文化差别在中美两国对战争的态度中也显示得很清楚。1890年前后,美国成了世界最大经济体,就发动了美西战争,占领了菲律宾和古巴等西班牙殖民地。相比之下,中国以今天的军事实力,也许可以在24小时内收复所有被邻国占领的南海岛礁,但中国没有这样做,而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分歧。美国媒体把这样的中国说成是好战,显然是荒谬的,认为中国奉行扩张主义的观点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一个世纪前,英国哲学家罗素到中国来访,当时西方世界刚刚经历惨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对西方文化崇尚暴力的传统进行了深刻反省,对中国崇尚和平的传统给予高度赞扬。但当时中国许多人士由于国家被西方列强一次次打败,丧失了必要的文化自信。罗素则富有远见地指出,终有一天,当中国人拥有足够自卫能力之际,中国人崇尚和平的文化将造福整个世界。

      (澎湃新闻 10.17)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