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定期收“保护费”,还隔三差五“组团”精准打击某家企业,榨取企业的媒体投放费
当下做自媒体,怎样最赚钱?卖广告还是写软文,或者线下办活动?这些来钱都太慢了!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监管严格,很多自媒体在不确定何时会被关掉的情况下,纷纷干起了敲诈勒索企业的营生——他们不仅定期收“保护费”,还隔三差五“组团”精准打击某家企业,尽可能地榨取企业的媒体投放费。
自媒体敲诈手法
在自媒体界,房地产是最容易进行敲诈的行业之一。因为房地产项目的营销费用比一般企业充足,所以民营房企就成了自媒体人眼中的“肥肉”。
几位媒体负责人表示,国企有政府撑腰,谁去写负面报道自然风险不小。现在自媒体的负面报道,一般只有一方观点,以点带面,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披上负面的外衣,传播速度极快。民企尤其是已上市或拟上市的民营房企,在这样的负面报道面前是脆弱的,所以哪里有负面就要去哪里灭火。如此循环下,花钱消灾就是最快的处理方式。
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愿意花钱删稿,是否就说明这家企业的确有问题呢?也不尽然。在房企负责品牌工作的仇先生给记者举了一些例子。
在某家上市房企公布财报之后,自媒体可以盯着里面的数字大做文章。“高负债”是媒体经常报道房企的一个字眼,其实房地产的预售即销售收入也算作负债,只有等拿到竣工证后才能转为收入,因此报表显示负债水平相对较高。房企预售越多,负债越高,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负债水平相对较高。实际上这类预收款是无息的,无需现金偿还,且最终一定会转为销售收入。当全国自媒体都在盯着碧桂园2017年度总负债9330.57亿元这个数字时,却很少有报道指出其有息负债仅为2148亿元。不专业的报道铺天盖地,企业自白无人问津。
除了对财报上的数字进行“危言耸听”的解读,房企正常的人事变动也在自媒体的表述中成了“高层地震”“管理层换血”等。这就让房企很被动,传统媒体报道时还会向企业核实情况,但自媒体几乎就是“闭门造车”——不采访,直接材料整合,再加上道听途说的内容,配上一些不明来源的微信截图,一篇所谓的“独家”爆款就此产生!仇先生感慨,“读者就是喜欢这类文章,给了自媒体妄加揣测和评论的底气。”
谁在被勒索
举例来说,上海某地块集中了几个新楼盘前后脚取证开盘,某自媒体号找到其中一家开发商明说,其他几家已经投了我,如果我们不合作,在后期的区位竞品对比中,有些话我就不得不说了。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不投我,我就写你不好。最后这家开发商只得也投了这家自媒体。
这些自媒体威胁相关地块的开发商,表示我手头已有成百上千个有意向的客户,如果我写一篇黑稿砸群,你看着办吧……这一方法屡试不爽,开发商大多会以合作方式投放。毕竟任何项目只要找,总能找出不足(户型、风向、对口学区、交通等),而把某个不足无限放大,就可能是一场灾难。
前一阵子,“XX上海”就以这个手法拉上其他一个号在上海普陀区某个楼盘拿到了30万元“封口费”。“据说这家自媒体现在已经年收入上千万元了,运营方也从一个人扩张到五六个人的小团队。”他们的头条文章开价也从最初的几千到现在的10万元,并且价格还每月调整,调价前签订的合同一律按调价后执行,态度极其嚣张。几家开发商提到这家自媒体号都表示“几乎这两年在上海有开盘的房企,都受到过威胁。”
为什么房企要受一家自媒体的气,而不是选择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呢?房企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一方面是自媒体敲诈手法很隐蔽,取证很难;另一方面,如果你不就范,对方的黑稿影响力很大,哪怕是失实文章,正常程序申诉也要5个工作日以上,而这早就过了黄金传播的48小时。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任陆雷表示,虽然查实文章是谣言诽谤就能删稿,但由于平台的属地管理原则,如果一篇文章全国好多平台都有,删稿需要中央网信办去协调各地网信办,也要几天时间。这也间接验证了房企工作人员的说法。
谁在收“保护费”
如果你以为敲诈企业的自媒体人都是乌合之众,那就错了。仇先生透露,现在这一队伍中混入了业内人士、公关公司和第三方评价机构,自媒体的水就更浑了。
据仇先生观察,在自媒体界,其实有不少在职财经记者,或者家属是财经记者。例如擅长于挖掘地产公司内部人事变动的某个公众号,创始人为前媒体人,而他的现任妻子是知名财经杂志的在职记者,也有自己的号。夫妻俩一搭一唱,在地产自媒体界叱咤风云。
“有的财经媒体记者自己开个自媒体号,通过记者身份采访拿料,一虾两吃,发到纸媒上的都是通稿或者温和内容,而自己的号写的都是猛料,为了引流。如果这一条线比较‘肥’,一些不跑这条线的记者也开始自己开号写负面,吸引相关企业来维护。毕竟新闻发布会给记者车马费也就500~1000元,但维护自媒体的文章收费是以万元为单位的。”
对于那些纯粹的自媒体人而言,就更没底线了。上海有个“真叫XX”的自媒体号,此号运营人曾透露,如果有些合作企业到账期太慢就写黑稿,以此督促对方尽快打钱。
地产自媒体还有不少业内人士在做。房企工作人员透露,“XX上海”就是万科出来的,对行业比较了解。
自媒体的迅速崛起是这两三年的事,行业门槛低,管理相对松散,未来的前景尚不明确,已经在这个领域分到杯羹的人就想尽可能多的赚到最多钱,敲诈成为最有效的赚钱手段。
令人担心的是,现在的自媒体号不仅是竞争关系,还可能组团敲诈、配合勒索。有时企业给了一个自媒体封口费,这家还会放出消息,余下的自媒体如鲨鱼闻到了血腥味蜂拥而至。
(《新民周刊》10.22 金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