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奚志勇教授团队研究的“以蚊治蚊”经过在广州两个小岛的试点应用后,目前已与广州市疾控合作,选择广州市区的两个地点进行登革热防控效果验证。
奚志勇团队在广州沙仔岛和大刀沙两个小岛进行的蚊子释放,基本根除了当地白纹伊蚊种群。目前,沙仔岛继续释放蚊子,大刀沙已停止释放。在沙仔岛继续释放是为了验证能控制蚊子数量的最低释放量;在大刀沙停止释放,则是测量蚊子数量恢复原来水平所需的时间。
选择在广州进行登革热防控试点标志着,“以蚊治蚊”在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真正开始从早期科学研究转化为疾病控制手段研究。
“以蚊治蚊”的原理在于通过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没有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发育。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使蚊子种群数量降低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热流行的密度。一个区域内的雌蚊一旦携带沃尔巴克氏体,沃尔巴克氏体就会稳定地驻留在蚊子体内。沃尔巴克氏体共生菌能遗传给蚊子的后代,但不会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与杀虫剂相比,“以蚊治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
(《广州日报》10.21 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