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教师言语关乎人性教育,应持重

    《 文摘报 》( 2018年10月25日   02 版)

      10月19日,有消息称,四川大学声乐系学生因外公去世向老师请假,老师却在全年级合唱课上公开表示:“如果这学期你家里面有四个人去世,我这门课,你只能重修”。10月20日晚,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团委学生会回应称,该名教师“言语表达存在不当,容易导致误解”,当晚已致歉并获谅解。

      学校、老师能够认识到错误,并主动向学生道歉,这说明,校方还是有着基本的是非判断与理性认知的。不过,尽管此事看上去已经完结,但从网上依然热烈的讨论中可见,由此引发的思考并没有停止。

      学生的外公去世了,请假奔丧本来是件很正常、也很正当的事由。老师也好、学校也罢,并没有任何可以阻拦的理由。学生没有违反学校的纪律,缺的课可以补上,其他学生也可以理解,那么,学校为什么不能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更人性化的制度设置?即便一定要阐明“缺四次课就必须重修”这个规定,似乎也犯不着非要用“一学期家里面有四个人去世”来做类比。

      不准丧假已是不妥,还要拿学生家人的去世做例证,这其实与严明纪律已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一种借题发挥了。对此,学生可以选择谅解,但大学不应该得过且过。学生当然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在制度的刚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些小小的冲撞,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既能彰明律令,又能细察人情,其实并不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多一些关心,多一些情感的投注,事情就能处理得更合情合理。

      中国人民大学周濂老师曾撰文称,“大学根本就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自助性社会”,“多数老师对学生漠不关心”。这些话语虽然有些愤激,但至少就一些趋势性的表征看,是值得深长思之的。大学是人文渊薮而非商业机构,牵系师生的,更多应该是情感而非冰冷的纪律。学生接受大学教育,固然是为了提高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做铺垫,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应该有超拔于功利之上的价值追求,即提高个体修养,发展并实现自我。

      老师张口就是你家里面有人去世,这样的粗鄙与冷血,令人侧目。尽管这或许只是反映了个别教师的素养问题,但也再一次为大学教育敲了警钟,一个良性的学术共同体,端赖大家共同护持,每一个个体的失序,都可能危及整体的声誉与价值诉求。

      网友说

      燕农:四川大学这位教师规定无论何种原因缺勤四次就要重修,是没有什么可指责的,错只错在用了一种很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来申明他的课程规则,并且由此表露出令人不可接受的“无情”。

      嘉木:学生因为家人去世请丧假,作为老师知晓情况后,理应给予起码的同情和安慰。陶行知先生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为“范”者自然要懂得基本的人伦。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位老师竟会在课堂上拿该生隐私举例。老师如此“吐血回复”让学生情何以堪?这不仅是对学生人格和隐私权的不尊重,也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光明网、新京报网 光明网评论员 10.21)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