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隔代教养 得一失三

    《 文摘报 》( 2018年10月13日   04 版)

        童年看似美好

     

        我不到3岁就被送到外公外婆家寄养,6岁才回家上小学。那时爸爸一过完春节就启程到天南海北挣钱养家,深秋和冬天才能回家乡,妈妈独自带3个孩子实在吃不消。那几年我是外婆家唯一的小孩,外婆把我当作掌上明珠,舅舅和小姨像比我大十五六岁的哥哥姐姐和玩伴,家里时常充满笑声和五谷的香气,我的生活中完全没有寂寞和乏味。

     

        上小学后,周六下午放学的铃声一响,我背起小书包就奔向外婆家,漫长的暑假和寒假更是不假思索地去外婆家过。这样的生活节奏一直差不多持续到我高中毕业远走外省读大学。那10年中,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都是我的亲人,只不过外公外婆是更亲的亲人。

     

        3年全年寄养和后来10年的周末、节假日时光,给我带来极大的幸福。外公外婆对我有养有教、有恩有威。

     

        长大后弊端出现

     

        首先,我与父母关系的疏离。

     

        仅仅3年时间,我心中就把外婆家当成我的家,把外公外婆当成父母。每次从外婆家回到父母家,更像从自己家到一个亲戚家。这样的感受,一直到我40多岁时依然残留于心。与母亲的疏离在我青少年时期渐渐化解,与父亲的隔膜却一直到他晚年付出极大耐心和努力后才消除。

     

        其次,我与同龄人相处不顺利。

     

        我的亲子关系中,主角是外公外婆,配角才是爸爸妈妈。成年后我的人际关系被这种经历深深地影响着。直到结婚成家之后,我最自如和享受的人际关系都是与比我大三四十岁的长者相处。我与年轻女性交往总觉得很吃力,我年轻时与同龄男性进入同事和伙伴关系时比较笨拙,建立有友谊、有竞争、有冲突的竞合关系时更感吃力。于是我倾向于选择安静的角落来安放心情,以至于一度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中。

     

        最后,进入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时遇到挑战。

     

        我在夫妻关系建造过程中,困扰于缺少自幼与年轻时的妈妈亲密相处的直观经验,不得不从头学起,让妻子因此吃了不少苦头。由于缺少与年轻而有活力的父亲朝夕相处的童年经验,我在与儿子相处时也是常常理论先行,有时不得不在试错中积累经验。

     

        方便三五年 麻烦几十年

     

        即使看上去比较完美的祖辈教养,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从0到18岁,孩子每个阶段各有不同的特征和发展任务。0至6岁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阶段,这时儿童的世界完全是以母亲或父母为核心的,亲密的抚养过程几乎可以铸就儿童的心理特征、人格特征、人际交往模式。

     

        如果连续抚养时间超过两三年甚至更长,儿童很多行为习惯就可能成为主要抚养者的拷贝。而一般父母往往错误地认为,孩子上小学才是成长的开始,此前的抚养没有什么决定性影响。

     

        在教养责任主体的认知上,中国人看重家族观念,认为儿童抚养既是父母的责任,也有祖辈的责任,遇到困难时商请祖辈担当部分辅助性责任,并无不妥。但是现实中的这种合作抚养,往往变为父母以工作忙、事业发展需要为由,将抚养主体责任不合理地转移到祖辈身上。祖辈教养往往颠倒了身体抚养与心灵抚养的重要性。在衣食需求基本满足的条件下,儿童年纪越小,每日每时的陪伴所形成的心灵抚养就越重要,6岁之前尤其如此。

     

        年轻父母,三四十岁正处于事业关键期,把孩子交给精力尚可的祖辈养育到6岁,似乎是两全其美的选项。但其后果是影响自身的亲子关系、影响子女未来家庭和亲子关系、影响子女职场关系和社会关系,得一失三。方便三五年,麻烦几十年甚至一生,弥补起来要付出长期努力、动用更多资源,还要承担弥补无效的巨大风险。

     

        (《中国教育报》9.20 鹿永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