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醒来”的铜陵 深入的改革开放

    《 文摘报 》( 2018年10月13日   08 版)

        1991年是第八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经济正处在初期改革完成,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显现之时。人们一方面在享受改革的初步成果,一方面又对下一步如何加快发展琢磨不定,对要不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心存迷茫。这也许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再上一个台阶时的共性问题。安徽省铜陵市当时正被这种迷茫困扰着。                       ——编者

        ■陈雷

        铜陵是因矿山开发而设市的资源性城市,改革开放不仅使这个资源性城市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经济门类也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发展势头是比较好的。但铜陵人没有满足现状,他们不愿意简单地关在本地的小圈圈里满足与自身比所带来的变化,而是放开眼界看全国,从实际出发和条件类似的地区比。

        铜陵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在经过一段务虚和精心组织后,大胆地提出了“不要纵比要横比”的新理念。这在相当层面上还满足于纵比的当年是相当难能可贵和颇有震撼力的。在用什么方法来推进这一理念深入各个层面的问题上,颇有胆识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更是提出要一改过去发文件、开动员会的传统方法,要利用传媒,开展一个让各个层面都能参与的全市经济思想大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和策划,1991年11月14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为该市的《铜陵报》一版头条的《醒来,铜陵》的署名文章变得非同一般。这篇署名文章拉开了铜陵“理思路、抓落实、奔小康”大讨论的帷幕。这篇由市委、市政府组织“秀才”撰写的启动大讨论的文章,真正引起市民轰动的不仅是把铜陵与安徽沿江其他三市比较,提出为何“同处一江景不同”及“剔肤见骨找病根”的分析,更主要的是文章透露出不怕公开揭短、不怕引火烧身的信息。文章见报,巨石投水,全市上下立即形成人人查找思想差距,人人关心经济发展的风尚。

        铜陵的“自醒”当时并没有立即引起外界的注意,记者也是因被邀请到铜陵参加铜陵长江大桥开工庆典这一偶然机会看到当地报纸大讨论的报道的。在庆典后,记者要来了全套报纸,觉得有点意思,随即约请了时任市长的汪洋同志谈谈市里组织这场大讨论的初衷。汪洋同志半个小时的介绍,深深地打动了记者。以当时人们的思想水平,对自身发展的长短优劣认识到如此的高度,敢于拿起手术刀来自行切开“病灶”,自行“刮骨疗毒”,这种胆略就很值得向全国推介,这对那些仍满足于与自身比,不思变革的人们和地方应该有很大的冲击。

        记者及时把这一信息和希望作重点报道的想法向经济日报时任记者部主任的庹震同志和值班副总编杨尚德同志报告,杨总和庹主任立即指示作详细方案,连续报道。根据铜陵大讨论的实际情况,在作采访对象及采访主题设计时,确定了:主要领导同志在决定开展大讨论的初始思考,包括可能出现矛头指向高层、触及范围可能失控、波及原设计范围以外的区域的种种顾虑,经济部门和普通市民对大讨论的评价、最终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带来了哪些变化等。按逐步向深层次推进的设想,初始设计是拟先发一消息,再发上下两篇的长篇通讯。这设计的第一稿可以说没有跳出铜陵本身这个圈子,没有站在全国的角度来审视铜陵大讨论。之后,经过几次反复,庹震同志把这组报道的切入口定为《醒来,不只是铜陵》,思路顿时开阔。“不只是”三个字一加上,报道的方向便十分明确,其重要意义也不言而喻了。

        这组报道前期设计有一些反复,但采访的过程还是相对顺利的,因为当时方方面面的铜陵人发表自己见解的热情很高。报道真正遇到一些“困难”,是《经济日报》从1992年1月4日连续三天在一版头条配评论发表《醒来,不只是铜陵》之后。随着报道的展开,需要增加一个铜陵和与之比较的三个市的座谈会。当时我们以安徽记者站的名义给安徽省政府写报告,希望由政府出面组织铜陵、安庆、芜湖、马鞍山等沿江四市开个座谈会,来共同把脉。报告递上去后,分管副秘书长立即批示:此是好事,建议可以由政府出面组织。但更高层的批示是:此事由报社自己组织为好,办公厅可派人参加。记者只好自己给四个市政府打电话,邀请四市政府负责人到铜陵参加座谈会。座谈会开得非常成功,四个市虽然参加人员的职位有高低(铜陵市市长、马鞍山市副市长、芜湖市对外开放办第一副主任、安庆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但都谈到一个共同话题,只有振奋精神,“重新审视自己”,大胆改革,经济才能再上新台阶。

        安徽高层不愿组织四市座谈会,其实透露了一个十分明确的信息:不希望一个地方的大讨论扩展为对整个安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反思。这一变化使我们不得不调整希望安徽省高层直接出来说话的方案,决定压后省里表态的报道,先推外省市反响的新闻,并适当加大篇幅和力度。

        报道一天天地推进,影响越来越大,江西、陕西、辽宁、吉林等10多个省的党政领导机关组织有关干部进行学习和讨论,西安、大同、吉林等10多位市长发表谈话或撰写文章参与讨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编辑部收到读者来信来电300多件,对整个报道表示热烈支持,说是“抓到了节骨眼上”。国务院有关领导部门对报道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外省市反响的报道先后发了六组十几篇之多,特别是安徽周边省份的报道十分抢眼。1月23日,《经济日报》报道了在江西省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时任省长的吴官正同志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领导,特别是经济部门的负责同志,要认真看一看《经济日报》的“醒来,不只是铜陵”的系列报道,进一步解放思想,严格审视自己,找出自己的差距,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产品经济思维定势中走出来。1月27日,《经济日报》又报道,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长春同志把系列报道批转给省里有关同志,希望引起省内同志更多的关注。

        这组系列报道在1月底告一段落,但在安徽高层形成共识并被首肯是3月底的事。那是因为3月25日,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万里同志在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安徽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非常明确地说:“铜陵讨论改革开放,要解放思想,我赞成。大家要从小农经济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从过去计划经济僵硬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还要从封建残余思想中解放出来,大力发展经济。”正是万里委员长的一席话,不仅给这个讨论、这组报道定了调,也使我们看到,确实在很大层面上都有解放思想的需要,都有从计划经济僵硬的思想桎梏中彻底解放出来的需要。这是在最初设计这组报道时没有认识到的。

        这组报道,后来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出版报》等报刊论述1992年春季全国新闻宣传动态时被称之:这组报道发表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前,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基层干群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期盼之情,是小平南巡讲话公开发表前一次很好的舆论热身,表现了很高的新闻锐敏性,是组好报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