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是自购房还是租赁房?”“你家户型是什么样?”“你家房价是多少?”……这一连串跟“房“有关的问题,近日出现在深圳市龙岗区童梦可园幼儿园中(4)班下发的《“我的小区”主题调查表》中。此事经由社交媒体发布后,迅速引发舆论热议。网友质疑:“这是描述我的小区,还是描述我家经济状况?”
幼儿园园长和当地教育部门回应称,制定“我的小区”的主题,目的在于让这个阶段的孩子了解自己家所在的小区、幼儿园等地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外界猜测的“摸家底”。
此回复并未彻底消除网友的疑虑。有网友指出,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小区无可厚非,可是孩子有必要弄清楚自家的房价是多少吗?这样的问题显然超出了幼儿园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户型如何,房价多少,这是成年人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将成年人关注在意的世俗话题带入幼儿园,真的好吗?
其实,网友们之所以群情激愤,根本原因还是怀疑这样的做法是在刺探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而对孩子因“财”施教。
网友的这种心态并非“腹黑”。如今,为了上学、上好学校,家长们各显神通。好不容易入了学,还要想方设法博老师关注。而且,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往往会被老师另眼相待,照顾有加,而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常坐冷板凳。这种厚此薄彼、看人下菜碟的做法,家长深恶痛绝,却也无可奈何。
孔子说“有教无类”,教育原本应该是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这既关乎社会大众的朴素情感,也是确保“起点公平”的应有之义。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学区房的走俏、公私立学校的分野、以及优质资源向贵族学校集聚,教育的“公平属性”已然受到侵蚀,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生间的鸿沟也正在日渐凸显。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教育机构与教育工作者,原本应该想方设法,在理念和实操层面尽量弥合这种差异。但“摸家底”的做法,显然与此背道而驰,并且刻意将原本若隐若现的学生背景差异挑明公开。
报读学校被要求填写家长职业、家庭收入等信息的情况非常普遍。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家庭背景信息该填哪些,不该填哪些,似乎从来没有经过广泛而严肃的公共讨论,更别说什么法规依据了。深圳这家幼儿园被质疑“摸家底”再次表明,应该给幼儿园、学校采集学生家庭信息套上笼头,明确学校可以采集的信息内容,并赋予家长与学生拒绝权。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及其家庭信息被更多地泄露,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一些学生、家长的敏感心灵。
网友说
舒圣祥: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平等对待,希望他们可以健康成长,保有纯真和良好的品质。有些孩子之所以那么傲娇,除了某些家长不正确的观念导致其形成了歪曲的价值观,一些学校因“财”施教的做法,也在其中扮演了很不好的角色。
笑笑老虎爱吃肉:我朋友的女儿有一次作业是“画我家的房型”,几室几厅一清二楚。朋友费尽心思让孩子把跃层表现出来。
孙雅茜:今天的教育早已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更多采取贴近生活的调查,加强孩子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但是,如何用最适合的方式开展,是一门艺术。
(金羊网 光明网 中国江苏网 9.13 何勇海 蔡洪坡 王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