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9月13日 星期四

    别让话题剧只剩噱头

    《 文摘报 》( 2018年09月13日   01 版)

        每年总有几部直击社会痛点的话题剧出现,引发全民热议,比如去年播出的《人民的名义》。然而今年非但没出现一部有质量的话题剧,电视剧市场反而频现“只见话题不见剧”的怪现象,“话题”成了装点门面的噱头。

        今年上半年播出的电视剧中,《恋爱先生》对空巢老人、网络暴力等话题均有指涉,《美好生活》涉及了恐婚、中年焦虑等社会问题,《归去来》以留学生生活作为话题切入,但都流于表层。不久前收官的《陪读妈妈》探讨了中西教育冲突、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但“三角恋”、职场阴谋等元素盖过了理应被凸显的“陪读”元素,成为一大败笔。

        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上,话题剧这一类别由来已久,并且不乏精品,充满现实主义观照。如1991年的《外来妹》对当时社会刚兴起的外来务工群体给予关注;1994年的《北京人在纽约》折射彼时的移民话题,2002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对家暴问题的深刻展示等。

        彼时的话题剧,围绕一个话题“剥洋葱”,由表及里,常能引发观众共鸣。但如今的话题剧却越来越不走心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当下被资本裹挟的影视圈,社会话题只是一种吸引收视的噱头,剧集根本无意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更遑论试图找寻解决思路,常常在披着“话题”的外衣下,进行大量商业元素的倾销。当话题成为一种新的套路,能讲好故事才怪。

        (《北京日报》9.6 普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