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9月13日 星期四

    作业创新要有可操作性

    《 文摘报 》( 2018年09月13日   02 版)

        日前,广东佛山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四年级学生“数1亿粒米”,并让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引起热议。有家长问教师:怎么数呀?教师回答是:一粒一粒数。这1亿粒米什么时候能数完?有人算了一笔账,1亿粒米大概需要12个蛇皮袋子,如果一粒一粒数的话,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有家长故意调侃这位教师:明天我们把作业给你“抬”过去,你可得好好检查检查,最好你自己一粒一粒数一数,看看孩子做的作业是不是对的。这位家长显然是用讽刺的口吻,嘲笑教师的无知。

        对此,这位老师回应称,由于四年级学生刚学了第一单元《亿的认识》,这一作业的初衷是让学生“估算和想象出1亿粒米,感受1亿是多大的数字,而不是真的去数1亿米粒”,以此学习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份作业并非不可能,学生可以开动脑筋,灵活解决问题。比如数出一个小量杯里有多少粒米,通过体积估算1亿粒米有多少;或者先数100粒米或1000粒米,称一下重量,按这个重量类推算出1亿粒米大概有多少。这位老师告诉记者,在布置作业的次日,该班40多个学生中已有大约10个学生完成了作业。

        有人疑惑,这10个学生肯定没有数完1亿粒米,怎么算完成作业了呢?记者认为,这正是老师希望突破的一个误区,小学生们第一时间想到了解决办法,可是成年人却被限制了想象力。谁规定这种开放式作业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在倡导教学方式创新的今天,这样有想象力、有生活味的实践作业在某种意义上值得鼓励,老师的创新热情也需要保护。

        不过,作业创新不能只凭热情,更需要谨慎准确地设计,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如果老师能给开放性的“数1亿粒米”一个题设,比如问“怎样快速数出1亿粒米”,并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解读作业的用意,给出一个示范答案,这将是一道很有意思的好题。但正是由于命题设计不够准确,加上老师在与家长的后续沟通上,表述过于笼统才引起了一些家长误解。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数1亿粒米”之所以引发热议,并不全是这位老师命题产生的效应。教育方式的创新,其过程难免会有不足,孩子的能力也毕竟有限。两者并非不能调和,须明白,教育的目标不是交出表面光鲜的成绩单,而是让孩子成长。

        网友说

        胡欣红:在倡导作业多元化的当下,布置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励倡导,但无论是书面作业还是实践性作业,都应该精准布置。相比于繁重的书面作业,脱离实际的实践作业,有时更令人抓狂,家长们不堪其扰。公众之所以对“数大米”反应如此强烈,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情绪长久积累之后的爆发。

        郭元鹏:这位教师因为生活常识的匮乏,才有了被大家嘲笑的结果。然而,作业虽然荒唐,可我们完全能够体味老师的用心良苦。我们在培育教师的时候,需要多接地气,不能让新时代的教师成为书呆子。

        王文强: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一作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应对,例如,可以在“个、十、百、千、万”各个数位上摆放米粒,区分标明各个计数单位,也可以采取用适当米粒估算,以此将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对数量有更加生动形象的认知。

        张静雯:创新的基本前提是讲科学。如果学校只是简单抛出乍一看远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任务,又不充分启发引导,最后的结果,要么是孩子干着急,要么就是家长默默“接盘”。于是,所谓的创新作业都沦为了形式。细究起来,“数米”这类作业,和困扰基层治理多年的形式主义之风,其实享有共同的社会文化基因。

        (人民网、华声在线、澎湃新闻 9.8、10 冯嘉敏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