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9月08日 星期六

    如何应对养老风险

    《 文摘报 》( 2018年09月08日   01 版)

        父母步入晚年,昂贵的养老服务日渐成为中产阶层担忧的焦点

     

        李洁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中层员工,丈夫做葡萄酒培训,他们夫妻二人来北京打拼近20年,搏出一份典型的白领家庭生活:二人每月收入四五万元,从不炒股,攒下两套房产,膝下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女儿。李洁是独生女,父母不满65岁,退休后来北京与他们同住,帮忙带孩子。

     

        养老问题让人焦虑

     

        退休后的父母,还算不上步入老年。他们虽没有异地就医,每年体检、开药都回老家,不过老两口当前身体硬朗,退休金每月加在一起有8000元,足够自理。然而当下相对体面的养老院的价格,已让李洁吃惊。她父母的退休金在全国属于一般水平,加在一起都难以支付中档养老院里一张床的费用。

     

        夫妻两人单独住在一起,屋中有地方放张书桌写写字,洗漱有私密的空间,每顿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房间外可以遛弯、晒太阳,平时有老年歌舞、书画比赛、展览等娱乐活动,无法自理有人照料,遇到突发情况可以急救,就近送医。这样的需求属于中等养老院的水平。

     

        目前北京类似的养老院有六七十家,不算护理费,平均价格每人每月在1万元以上。即使未来不考虑自己的生活,李洁父母的养老问题将与女儿的教育相冲突。“之前为了学区房,我们卖掉郊区160平方米的房子,换到城里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如今算上房贷,每月的花销有2万多元。”余下的钱,李洁要在孩子升学、自己和丈夫的意外保障、父母的晚年保障间做平衡。

     

        随着房价趋平,而汇率走低,用房子变现的想法也变得不合时宜。李洁的购买力和资产的价值在无形中下降。多年后父母及自己晚年的养老问题,令她焦虑。

     

        若退而求其次,只追求基本的生存需求,老人的退休金将就够用,但难有盈余,且很难有空位住上合适的养老机构。

     

        李洁父母到时能否在北京养老,成为李洁心中巨大的疑问,而这也将决定她未来是否仍会选择在北京工作、生活。“我在想,如果把北京的房产卖掉,攒出给女儿出国的钱,我也不做这行了,回到老家的省会盘些店铺,虽然生活质量会下降,但能陪父母,生活成本也不会这么高。”

     

        养老有多贵

     

        东直门养老照料中心坐落在闹市边的小区内,住着37位老人,平均年龄82岁。

     

        物价的涨幅冲击着低收入人群在养老院的生活质量。“此前我们每月餐费是600元,去年一下涨了300元,现在的菜价涨得那么厉害,老人退休金就那么多,我们不敢涨价了。”养老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杜静介绍,这里有17个房间,不是两人间便是三人间,有的床位用帘子隔开。

     

        这里虽然局促,但房间整洁干净,每个床位每月要2800元,服务对象是周边每月只有三四千元退休金的老人,这些老人的子女多已退休,且经济条件一般。

     

        在30公里外,海淀区西山脚下的“和熹会”养老公寓里,王菊夫妇没有物价之忧。她今年84岁,丈夫已有90岁。他们夫妇作为离退休的大学教授,每人一个月的退休金过万元,是“和熹会”里高龄、高知、高职的“三高人群”的典型。这些在北京属于中等收入的老人能过上相对宽松、舒适的养老院生活。

     

        “和熹会”院长郭延洲介绍,他们的养老院由某地产公司的酒店改造而成,本身成本就低些;加之由该地产公司自己经营,房租和物业都会减免一些。“这里花销最大的住户,每月每人在1.6万元左右。一旦老人把自己的房子出租,每月可以支配的养老金还能增加一大块。”

     

        但“和熹会”只有200余个床位,更多的老人需要承受市场浮动的压力。“其他地产商有些是租房办的养老机构,房租、物业的市场价格都要折算到老人每月入住的费用里。有的养老院今年一年涨了四次价,每月每人近两万元,即使高知的老人也很难承受。”

     

        服务人员的人工成本也在增加。郭延洲说:“近些日子因为房租上涨,员工生活成本上升,养老业工资水平又有限,有些很优秀的员工都离开了。”

     

        商业保险是否可靠

     

        与郭延洲年龄相仿的朱明资产较多,身在山东济南的他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通过腾挪、转卖房产,把大学毕业之初,与父母相依为命的39平方米的小房子,逐步变为多套房产。

     

        “我从不炒股,也不为自己加杠杆,只是每年固定存一些外汇和黄金。两三年前,我开始把郊区的小房子逐步换成市中心稀缺地段的大户型,抵御未来房产税的冲击。除此之外,便是加大投入子女的教育,起码让他们以后能自食其力,不会连累我。”

     

        朱明对商业养老保险能够维持退休后生活水平的说法心生疑窦,“那些先期投保,到退休年龄后再返回年金的保险,如何抵御货币贬值?”

     

        但在保险从业者看来,无论对富豪还是普通大众,商业养老保险都是抵御风险的可靠手段。“现在的商业养老保险基本都有一个万能账户,保险公司支付的年金,客户可以将其存在万能账户里,它每年复利滚动,帮助客户保值、增值,并能一定程度抵消货币贬值的影响。”宜信博诚产品负责人杨绮霞称。

     

        但若每年投保20万元,连续投保5年,60岁后能够每年获得12万元的年金,对像李洁这样40岁的中层白领仍有困难。

     

        如今方兴未艾的“以房养老”,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方式。房屋所有人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后,每月从保险公司领一笔养老金,待所有人去世后,保险公司再处置房子,并扣除养老保险相关费用。

     

        幸福人寿是当前国内唯一一家开展此项目的保险公司,该公司高级经理陈磊介绍,“现在北京承保的家庭有30多户,平均每个人每月可以拿到8000块钱。房子不能抵押和买卖,但仍可自住,甚至出租。老人过世后,子女还可以优先把房子赎回来。”

     

        陈磊见到客户里有不少中年人主动带父母来办,他们自己有房住,又无力改善父母的生活,对父母的房子没有企图,希望用房子尽孝。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35期 刘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