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托马斯·索威尔
中国曾在很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世界上经济、技术和社会组织最先进的国家。中国在11世纪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在18世纪之前都没能赶上。海外华人的出现和这个伟大文明的衰落是相关的。在明朝统治的最后一个世纪,中国人开始外流。
初到美国的华人和在其他地方的海外华人不大相同。商人、银行家和受过教育的人,并不到美国来领略侮辱、歧视和暴力。来美的是那些贫困的,受教育不多的,年轻并缺乏经验的中国人。
美国人对待中国移民的态度是苛刻的,有时甚至是粗暴的。华人既不是白种人,又不是基督徒。在当时,这两条无论哪一条都足以构成致命的弱点。华人的长相、衣着、饮食都不同,并遵循着对美国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习俗。无论是从文化上或生理上,他们都被看作是不能够被同化的种族。美国人视其为竞争对手,因为他们能吃苦耐劳,工资却很低,因之将会降低美国劳工的生活水平。美国工会长期不遗余力地站在排斥华人移民的前列,想把华裔居民赶出美国。
举凡华人被容忍的地方,都属那里的职业急需人手而白人又不愿意去干的地方,例如矿区的厨师和洗衣工,或城里人家的仆人。早期的华人也充当田间农工,早出晚归,工资却很低。事实证明,在农田里干活,华人比白人更勤劳,也更认真。在修筑铁路时,华人苦干,集体铺轨时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一万名华人劳工帮助修建了太平洋中央铁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离开了或被赶出了矿区、农田和铁路。他们大多在加州的一些城市里安顿下来,也有一些人往东部搬迁。那些雇佣华人的美国老板,时常受到骚扰和威胁,所以华人就业无门,只能自谋出路或者去做家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他们的主要职业就是开洗衣店。中国餐馆是另一项就业渠道。这些餐馆大都坐落在华人社区或唐人街,竭力让人感到不是在与白人竞争。甚至晚至1920年,在美国有一半以上受雇的华人在洗衣店或在餐馆干活。尽管被严厉地限制在这两项职业里,华人还是借此而获得了成功。华人的手工洗衣店成为美国的一项不可或缺的行当。中国餐馆供应的食品也是如此,炒杂碎、炒面、炒饭,虽然样样都不是地道的中国菜,但却成了美国人喜爱的佳肴。
面对无处不在的歧视,中国人的反应是退避三舍,尽量不惹人注目。唐人街发展了自己的社会组织,并推举出头目来处理自身的内部事务,除非万不得已,决不求助于当地的美国机构。华人最初的经济起飞,就是立足于唐人街自身的商业活动。华人无法获得美国一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周转资金,但这并不能阻止华人企业的兴起。一种轮流借贷的“标会”是华人当中的传统组织,通过它可以筹集资金用来投资。这种筹资方法本身很简单,每个成员轮流使用所有其他成员投入的会款。其成功的秘诀在于赖账的人极少。中国人的价值体系、特别是家庭的荣誉感使这种办法行得通。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劳动力短缺,这为华人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许多华人抛弃了唐人街的传统行当,转而投身于这些新的工作。勤奋的工作习惯和无需老板监督,这是第一代来美华工的特点。歧视性的障碍一旦拆除,这些品质就成了劳工市场上起决定作用的有利条件。
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美籍华人的居住地开始分散开来。大多数美籍华人己不再住在唐人街,唐人街的居民只是那些早期移民当中因无法返回祖国而被困在美国的上了年纪的老华侨,以及那些重蹈早期华人贫困经历的新一代华人难民。
今天的美籍华人,在收入方面优于一般的美国人,职业地位也较高。华人今天的成功,基本上取决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他们比别人多干活,并受过更多的教育。东方学者、科学家和工程专家的学术造诣,一般都比黑人和白人高出一大截。
(选载四)
(《美国种族简史》中信出版社2011年出版 沈宗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