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从现有的科学研究中,归纳出蚊子叮人吸血时,大致是用3种方法减轻对象疼痛。一是分泌唾液,它的唾液中含有麻痹感觉的蛋白质。它吸血用的口针束刺破皮肤时,是振动着的,从而减少了扎入所需的力。而口针束外壁的锯齿形也让穿刺皮肤更为容易,模仿这种锯齿的针头先前已经开发出来了。
该团队又发现了蚊子采用的第4种方法。他们检查了雌性伊蚊,发现它口针束的各处在刚度上是不同的。口针束的外壁,越靠近中心刚性越低;而上下而言,越靠近尖端的部分越软些。较软的针尖刺入皮肤时比较顺利,皮肤的变形小,导致的疼痛就小一些。
研究人员认为,综合上述蚊子口器结构的几个因素(还没算上麻痹因素),使蚊子只需施加人工针刺皮肤所需力的三分之一,就能完成叮人动作。
研究团队一一消化蚊子的诸多“窍门”,结合到实践中,创造刺穿皮肤却不引起强烈疼痛的人造微针头。针头实际上由两根针组合而成,一根针会在插入时注射麻醉剂(当然不是蚊子唾液),而另一根针则用于抽血或注射必要的药物。针头尖端内较硬、外较软,上部较硬、端部有点软,外侧带齿形,使用时会振动,这无疑是将蚊子口针束的结构“全盘接收”。试验表明,至少在理论上是成功的。
造一根这样的针,眼下成本还太高,不可能在所有病例中使用。但对于婴儿,或患有打针恐惧症的人来说,可能是好的选择。
(《新民晚报》7.8 凌启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