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 粪便中的伤寒、痢疾、肝炎病毒等病菌经雨水冲后会污染水源,这些被污染的水源饮用后,会使得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未经洁净消毒的水和食物,万万不可食用,严防“病从口入”。
钩端螺旋体病 是由致病性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民间俗称“大谷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猪。在洪涝汛期间尽量不要接触江河湖水,田间劳作避免赤脚。流行地区应接种钩体疫苗。
流行性出血热 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大多分布于湖沼、河湾、沼泽和易受淹涝的半垦区,鼠类是主要传染源,与鼠类频繁接触者感染机会较多,病原体也可经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主要的预防措施是灭鼠、防鼠。
血吸虫病 因钉螺多孳生在河岸近水处、稻田埂、灌溉沟等,在疫区下水时,应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保护药,或穿保护鞋袜。
真菌感染 真菌又称霉菌,气候潮湿、闷热,病菌乘机大量孳生繁殖,可寄生在土壤或粪便中,可通过破损皮肤或口腔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皮肤病 人们与江水、河水、田水、沟水接触频繁,各种致病生物或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会因皮肤破损或抵抗力低下引发各种皮肤病,因此,应当加强个人保护,也可选择一些专科专病制剂预防。
疟疾 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传播快、反复性大的寄生虫病,洪汛期容易造成流行。预防主要是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户外作业人员使用防蚊油、驱蚊净等,必要时可口服药物预防。
(《老年日报》7.16 朱本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