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种粮食、种菜的农业大棚,但在一些不法开发者的运作下,竟摇身变成休闲居住的“私家农庄”“大棚别墅”。
近日,京津冀地区全面开展“大棚房”专项整治。但严查之下,一些地方继续悄悄开发、销售“大棚房”。
记者6月25日来到位于京津冀三省市交界地带的一处“大棚房”销售处。销售人员介绍,这个项目约有305套,目前已经售出170多套,购买者以城市居民为主。平均每套面积约550平方米。这位销售人员说,过去农民种地挣不到钱,搞这种“大棚房”,农民甚至村集体都可以获益。只要在大棚内象征性地种一些蔬菜、瓜果即可。这位销售人员介绍,目前,京津冀地区对“大棚房”进行整改,但此处项目并未受到影响。大棚内只要使用木质结构、复合材料等取代混凝土、红砖,就可以继续建设。
近年来,北京、天津、河北曾多次对“大棚房”进行整顿和拆除,为何仍屡禁不止?
基层执法人员表示,主要在于背后的利益驱动:开发者以较少的投入,通过改变大棚用途就能够“坐地生金”;购买者以较低的价格就能够拥有一片土地;农民能从“大棚房”获得收益;村干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外,“大棚房”表面有一层覆膜,仅从外面无法发现藏在其中的违建,国土执法很难通过卫星拍摄等方式发现。
(《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第28期 翟永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