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发帖称,学校在浏阳实习基地种的玉米、棉花等科研作物被当地村民偷摘。湖南农业大学浏阳实习基地一位老师介绍,此次被偷摘最严重的是学校获得审批的一个玉米新品种,一旦被扩散出去损失巨大,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湖南省沿溪镇发布通报称,涉事4人已被依法询问,正在组织村民归还所拿农产品。
这起事件引发了极大震动,“偷科研菜该当何罪”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事实上,类似事情并非第一次发生,此前科研水果、科研种鸡、科研蔬菜等都曾曝出过被盗的消息,很多是附近村民所为。绝大多数科研作物被盗,并不是因为当事人了解到科研作物价值高而实施盗窃,并借此谋取不法利益,而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科研作物的真实属性,误认为它们是普通作物。而在科研人员眼里,被偷的是包含大量智力投入的智慧成果,盗窃者理应受到严惩。所以,处理这类事情并不简单,说起来这也曾是法学界和报纸上争执不下的一道难题。其中最有名的是天价葡萄案。
2003年8月7日凌晨3点,4名外地来京民工,进入北京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葡萄研究园内偷吃并偷走葡萄约47斤,被夜巡警察截获。殊不知此葡萄系投资40万元、历经10年培育研制的科研新品种,民工的行为导致研究所研究数据断裂。
北京物价部门对被偷的葡萄评估金额为1.122万元。此后,4名民工中除一人年仅16周岁且“情节显著轻微”被拘留外,其余三人被批捕。一时间,天价葡萄案天下闻名。
2004年1月5日,经有关部门重新评估,得出涉案标的价格仅为376元。2005年2月21日,3名民工先后收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书。自此,天价葡萄案尘埃落定。
它提供了一个认识:关键并不在于涉案物品的作价鉴定问题,而在于行为人对于财产价值的特殊性是否能够认识。如果无法认识,对财物的价值就无法认识,也就缺乏盗窃罪的犯罪故意属性。
所以,在此事件中,如果村民在不清楚作物特殊性的情况下,偷科研菜和偷普通菜没有区别,案值不大的情况下,只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应接受治安处罚。
对于这起事件,网友还关注的一点是为什么偷科研菜防不住?
不少人将其归因于作案村民愚昧无知、爱占便宜的人性劣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该看到此事中暴露出另一些问题,那就是学校和师生情感的疏离、科研基地与乡土世界连结的隔离。
据悉,类似的盗摘曾发生多次,校方却一直不以为意。校方的懈怠态度,显然与师生们郁闷的状态相去甚远。正是由于校方没有充分理解师生们对科研玉米的重视,故而也就没投入足够力量进行安防来守护师生们的“事业”。
一样令人遗憾的是,浏阳教学科研综合基地尽管与周边村庄毗邻,却几乎是一块“飞地”,因其并没与周围村民多走动、多沟通,故而也就没有可能彼此相识、相互支持了。
对当地村民而言,科研基地里尽是些“身边的陌生人”,玉米试验田不过是外来者的财产,所以周边农民便会有占便宜的冲动。须知,由一种距离感、隔阂感出发,往往都会生发出强烈的“内外有别”意识,甚至会转化为一种排外性和侵占欲。而科研玉米被盗,再次提示相关学术研究机构,要更多亲近乡土世界、多走进本地的社群圈。
网友说
宋潇:为什么涉及科研领域就可以“不知者不罪”呢?应该从法律层面持续推动保护科研成果成为共识。
琴心:很多村民都抱着“人家摘我也摘”的想法,觉得拿仨瓜俩枣不算什么事,而且法不责众的心理也助长这股风气。当地对科研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应该会有一定的效果。
辰光:这条新闻不由得让人想起国外一所地处贫民区的大学,上个世纪初校园内的盗窃、抢劫案件高发。临危受命的校长决定:打开学校的围墙,周围的居民可以来听课、借书,学校的老师、教授要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问题。这个决定实施一年后,当地社区的各类案件几乎不再发生,甚至有当地居民自愿组成巡逻队,为学校看更守夜。
(光明网 法晚网 7.11 然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