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在当时轰动一时的是非总算有惊无险,曾国荃与曾纪泽最后都安然无恙,官文最后被调走,曾国荃反倒获得了个意外的胜利。可曾国藩却认为,弟弟的这种看似意气用事的小小纠缠往往会为将来埋下隐患,因此写了很多封信教育弟弟曾国荃和儿子曾纪泽。
他对弟弟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这话是说,古来因为个人品德败坏而导致人生悲剧的人很多,总体来说有两种不良品德最易导致人生悲剧:一个是长傲,意即总是很傲,心中总是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服,而且还不是暂时的,是长久的,这叫长傲气;二是多言,就是奸诈地揭别人的短,告别人的黑状,引发无穷无尽无聊的事端。
话说到这个份上,话里有话的分量已经很重了。曾国藩苦口婆心,最后说弟弟你也是一方诸侯,怎么动不动就与人起口舌之争呢?
至于教育儿子曾纪泽,曾国藩就更直接了。他没有过多地埋怨曾纪泽,因为这毕竟不是曾纪泽的错,但是他直截了当地告诫曾纪泽说:“欲以口舌胜人,转为人所不服也。”就是说别想靠争论胜过别人,越是吹得天花乱坠,别人越是不会服你的。这就是明确提出来,以后遇事要不纠缠、少争论。
为什么遇事要不纠缠、少争论呢?曾国藩认为道理有三:
第一,争论容易导致口舌之争、意气之争。一意气,争论就很容易发展到争吵,而一争吵,注定两败俱伤,根本无是非可言。
第二,从形式上看,争论就是纠缠,对内属于内耗,对外完全没有必要。对一个团队内部而言,喜欢争论的人不仅对团队造成一种内耗,对自己也会造成内耗,争论的杀伤力是有反作用力的。如果是对外部环境不如意,你去争论、争吵、争执,从事理的角度看,根本不会起半分作用。
第三,不纠缠、少争论主指的是那些意气之争。如果是真理,肯定愈辩愈明;如果是做事的方法、方案,也有讨论技术的必要;但如果因矛盾、是非、利益、关系而产生争论,就绝对没必要了。像曾国荃怒告官文,这种争论纯属就是怄气。曾国藩事后替曾国荃分析,像官文这样的人,本身没什么能力,无非是朝廷监视我们的一颗棋子,你跟他有什么好争的呢?幸好他能力不强,要是他能力强,又有制约着我们的特权,你还跟他这么意气之争,你能讨到什么好?
曾国藩还对曾国荃说,你总记得我常说的那句话吧——“让他三尺又何妨!”
争论不过徒费口舌,口舌之争往往只有恶果。还是少争论,莫纠缠,脚踏实地把事干吧!
(选摘十四)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郦波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