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7月03日 星期二

    北京航食:首家合资企业的38年

    《 文摘报 》( 2018年07月03日   08 版)
    1980年北京航食成立之初的配餐间

        一个咖啡色的木质相框,里面是“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批复通知的复制品,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的红章。它展示在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航食)的三期配餐楼一层。

     

        正是因为这份38年前的批复,1980年5月开业的北京航食才成为“001号”的合资企业。投资双方分别为中国民用航空北京管理局、香港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前者出资300万元,占股51%;后者出资288万元,占股49%。那时,合资企业是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唯一途径。

     

        没见过的东西太多了

     

        38年前的秋天,19岁的付燕君第一次到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报到。那时的北京航食成立不到半年,在首都机场附近,整个公司只有一栋二层小楼。

     

        上班第一天,他就被分到热厨房。一进热厨房,这个小伙子就被震住了。那时,城里的饭馆还在烧煤,但这里的厨房已经用上了管道煤气。案台、蒸锅、炒锅是不锈钢的,清洁时用高压水枪冲一冲就好。通电的煎炸锅外有个旋钮,可以随意控制油温。这些如今看似平常的厨具,在将近40年前绝对让人眼前一亮。

     

        市面上极少见到或根本没有的食材就更多了:孢子甘蓝、甜豆、青芦笋等蔬菜都是出口级的;大块的牛排、羊扒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从挪威进口的橘红色三文鱼;成箱空运来的大龙虾……“装龙虾的箱子里还放着保持低温的蓝色冰块,原来都没见过”,付燕君回忆。

     

        走出厨房,公司里还有可以供应热水的饮水机,旁边放着一摞锥形的一次性纸杯,员工可以随时取用。付燕君觉得,过去在香港电影里看到的场景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有点惊讶。

     

        作为当时国内第一家的航空配餐公司,北京航食成立后迅速占领了航空配餐市场。公司开业后1年8个月,内地就将300万元投资额全部收回。

     

        从国内外采买高档食材

     

        “这个合资企业能做成,当初还是很不容易的。”曾经历任北京航食常务董事的徐柏龄说。

     

        1979年,47岁的徐柏龄是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局长。北京航食成立之前,飞机上的餐食都是由北京管理局之下机场的一个下属配餐间来做。30多名配餐人员,日均配餐600余份,仅供应三家外国航空公司。

     

        付燕君记得,当时在一些老式的飞机上,中式炒菜等餐食盛放在一个个铝制的大饭盒里,统一加热后再分给旅客。那种感觉,和普通单位里的大食堂差别不大。

     

        为了提升国内航空餐食质量,当时也考虑过与境外配餐公司合作。“但合作首先要有钱,要有外汇。我们民航没有。”徐柏龄说。

     

        恰在此时,香港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和女儿伍淑清来到内地寻求合作。经过数月谈判,内地将机场路的配餐车间折旧作价300万元;港方出现汇288万元,用来购买设备。

     

        在徐柏龄看来,港方提供的不仅是外汇、设备购买渠道,伍沾德等人在食品制作方面的经验也十分宝贵。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北京航食还会用到许多从国内采买的高档食材,“比如80年代的中餐里,就有葱烧海参、烧鱼肚、油焖虾。”付燕君说,“因为是合资企业,北京那时候就这么一家,有‘特供’指标。”

     

        西式的煎牛排、奶油虾球、烧火鸡、鹅肝酱,日式的照烧鸡、天妇罗等,广受欢迎。而中餐领域,烤鸭、软煎鱼、无锡排骨、锅塌豆腐等传统菜式也被北京航食送上蓝天。

     

        到1984年时,北京航食已与美国、日本、瑞士等国的航空公司建立合作。在14家通航北京的国外航空公司中,除英航在香港配餐外,其他航线的餐食均由北京航食负责。

     

        复制香港管理经验

     

        在徐柏龄的记忆里,北京航食创立之初,董事长、总经理由内地人员担任,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由港方人员担任。

     

        除了公司高管,制作餐食的生产部、负责机上配送的航机部以及库房、财务、人事等各部门都有从香港来的专业人员,“基本每个厨房、每种岗位有1~2名”。在汪峻峰看来,北京航食在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复制香港的管理经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今年40岁的北京航食生产制作部运行处副经理高俊杰,在1998年进入公司。当时,他刚从一家技校的厨师专业毕业,以为来了就可以做小炒颠勺,但到了北京航食后,高俊杰才发现自己根本进不了厨房,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流水线上给配餐装盒。4年后,他才被获准去淘米、蒸饭,又干了一年。

     

        这种新员工从最底层做起的模式,是这家合资企业的惯例。高俊杰认为,这是香港人看中的“职业精神”。

     

        与此同时,厨房里的工具也在不断变化。航空配餐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刀、铲、炒勺等厨房用具不能配木质把手,要使用易于清洁的不锈钢材质,因为木质的不易清洗,容易滋生微生物;进入生产区域,加工间洗手要使用43摄氏度的温水洗手,为了不造成二次污染,统一调整为感应式水龙头。

     

        这些看似苛刻的要求,北京航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汪峻峰说,其实在很多细节上国内当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公司一点一滴地完善并将这些要求固化下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标准。

     

        1988年、2003年,京港双方又分别续签了15年的二期合同、20年的三期合同。北京航食副总经理汪峻峰认为,公司始终营利、在重大问题上没有分歧,是双方持续合作的基础。

     

        (《新京报》6.4 滑璇  张一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