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来自大连的女孩刘波带着中阮来考上海音乐学院,招生的老师告诉她“我们不招这个乐器”。听了刘波的弹奏后,老师很惊讶,没想到中阮也可以有这样的表现力。
阮是汉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许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民族乐器。相传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乌孙国王提出与汉朝通婚。汉朝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乐器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这件乐器有圆形的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这便是最早的阮,当时被称为“秦琵琶”。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最擅长弹奏秦琵琶。由于当时社会对“竹林七贤”的推崇,这件乐器一时间风靡全国。秦琵琶的音箱为圆形,弹奏时好似“揽月入怀”。后来,随着时局动乱,这件乐器曾一度失传。到了唐代,从古墓里出土了一件类似琵琶的乐器,与《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的乐器十分相似,但当时已经没有人叫得出这件乐器的名字了。它被重新用木头打造后,弹奏出来的声音极其高雅,当时的音乐家便把这种直柄圆形的琵琶称为阮咸,简称阮。而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曲项琵琶,则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琵琶。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阮在盛唐时期流传至东瀛。日本古都奈良至今还珍藏着一把从中国唐代传去的螺钿紫檀阮。其工艺之精细,造型之秀美,为后世所罕见。
如今,身为上海民族乐团阮声部首席、国家一级演奏员的刘波这样形容她所热爱的这件乐器:“阮并不像很多我们熟悉的民乐器那么有个性,它的音色圆融、和谐,这种不张扬的品性像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刘波说,“阮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中国人的天地观。古制的阮有四根弦,象征四季;十二个品,象征十二个月。古人认为弦发出音响,品规定律制,音律相合,可弹奏出天地万物。”
自上世纪50年代后,音乐家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阮的品种有大阮、中阮、小阮和高音阮等。阮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形制由大到小、声部由低到高的“弹拨家族”。阮不仅是民乐团里负责中低音声部的伴奏乐器,还有了更为丰富的音乐语言,无论独奏、重奏,还是合奏,都有着尽情施展的艺术空间。阮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可惜的是,阮咸当年所留下的曲谱早已全部散失,如今的阮古曲都是从古筝、琵琶等乐器的古曲移植而来的。此次,刘波带领乐团组合亮相欧洲,就演奏了一首传统古曲《出水莲》和改编自江南丝竹的《三六》。
《出水莲》最早是一首富有潮州特色的古筝曲。《清乐调谱选》中这样形容这首曲子:“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其艳嫩也。”阮族的演奏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这首曲子古朴优美的气质,展现出红莲出水时的秀润清新。此曲托物言志,表现出中国古代高风贤哲、正直文人的情操。
(《解放日报》6.17 陈俊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