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足球运动被称为“蹴鞠”、“蹋蹴”,俗称“鞠戏”,宋朝时更是最热门的运动项目之一,出现了不少“球星级”的人物,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高俅就是其中的一位。
高俅踢的“毬”啥样
《水浒传》开篇第一回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就是高俅。高俅喜欢踢球,且踢得好,京城(今河南开封)人顺嘴叫他“高毬”。发迹以后,高俅干脆就把这外号当成自己的大名。
从这段描写可知,宋朝时“球”写作“毬”。在流行叫“毬”之前,称为“鞠”或“踘”,“毬”与“鞠”“踘”是一样的东西,唐徐坚《初学记》里谈到古人寒食节“打毬”风俗时称:“鞠与毬同,古人蹋蹴以为戏。”
高俅擅长玩的就是这种“鞠戏”,宋朝人多称“毬戏”。
高俅踢的球里面塞的是毛吗?不是。《康熙字典》释“毬”字:“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从这句话分析,毬的制作工艺与现代足球基本一样:外有皮内有胆,内胆用来充气让球鼓起来,而不是塞毛类填充物,故称“气毬”。不同的是,气毬所用内胆是动物,如猪的膀胱,用嘴吹足气。这种充气的空心毬比秦汉的实心球好玩,既轻巧弹性又足,也便于女孩子玩。
高俅是靠球技出人头地吗
高俅的踢毬水平如何?《水浒传》中,高俅第一次亮脚是初次替王驸马给端王家送玉玩器。当时,端王“在庭心里和小黄门踢气毬”,高俅被领到球场边上等着,当时端王踢得正在兴头上:“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绦;把绣龙袍前襟拽起扎揣在绦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毬。”
高俅正在看时,端王没接住的球刚好从人丛中滚到他身边:“那高俅见气毬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就是这一脚,高俅遇到了人生中的大贵人端王。端王是谁?就是当时尚未称帝的宋徽宗赵佶,高俅遂有日后的飞黄腾达。
端王要高俅“下场来踢一回耍”。高俅很识相地说:“小的是何等样人,敢与恩王下脚!”端王让他不要紧张:“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妨。”
端王提到的“齐云社”,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谦虚一番后,高俅真的“解膝下场”,才几脚就把端王镇住了,直为他喝彩。
据王明清《挥麈录·后录》:高俅本是苏东坡的文秘(小吏),后推荐给驸马王晋卿。一次王晋卿差高俅送“篦子刀”给端王赵佶:“至晚,遣俅赍往。值王在园中蹴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汝亦解此技也?’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
《水浒传》中高俅见端王的踢球情节,就是据此创作出来的。从《挥麈录》所记来看,高俅确实懂球,且会踢球,不然不可能让赵佶满意。高俅官运亨通,也并非仅靠能与赵佶“对蹴”,赵佶是文皇帝,书法大家,高俅“能文”才是被其赏识的根本,《挥麈录·后录》称他“笔札颇工”。如果不学无术,苏东坡不会让他当小吏,外放后也不可能把他推荐给权贵。
“鸳鸯拐”是什么脚法
中国古代足球本为军事体能训练而发明,成为体育健身活动后,踢法就丰富起来。仅从球门来说,有双边多门、场中单门、无门等三种规则,多门、单门都是两队对抗,多人群踢;无门则是“散踢”,有点像表演性质的花式足球,一个人都可以玩。高俅时代大多踢单门,场地不需太大,在空地临时设个球门即可,《水浒传》说端王在“庭心里”踢球就属这种。
《事林广记》中“齐云社规”中的踢法是“十踢”,分别是:肩、背、捺、拍、拽、控、膝、拐、搭、膁。《水浒传》里高俅在端王面前亮出的第一脚“鸳鸯拐”是什么踢法?“拐”的要诀是:“论到偏深将拐下,腰身轻折可相宜,帮平踢踢无踈脱,退步低牢慢最奇。”另有“拐格”称:“下搭莫眼高,膝直要起腰,板尖身挺腹,休做脚跟挑。”
(《北京晚报》6.21 倪方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