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天津市5起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显示,天津青少年传媒事业发展中心一名干部违规休病假达33个月;今年2月,《中国纪检监察报》披露,吉林省长春市直属机关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原主任对工作漫不经心,把涉及政策的问题都交给下属办,自己把大量时间花在诗词歌赋和游山玩水上。
此类案例并非个案,一些基层干部中潜伏着一股不担当不作为的“混日子”暗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一线岗位二线心态”,干部休而未退。一些年龄偏大的干部,虽然也负责单位一部分工作,但由于资历老,做工作蜻蜓点水,就等着“平安着陆”,单位领导也要礼让三分。在“图清闲”的心理影响下,甚至部分“80后”“90后”年轻干部也经常把“退休”挂在嘴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名干部坦言,“过去想把年龄改小,能多干几年;现在想把年龄改大,能早点退休”。
二是只图身份不图利,不贪不占也不干。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进入体制内什么也不图,就图个公务员身份。此类心态常见于“商二代”,他们家境殷实,受“官本位”观念影响,进入体制内只为清闲和口碑,工作“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
三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热衷“以退为进”。一位乡镇干部表示,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受到纪律处分,提拔使用会受很大影响,政绩再好也没用;相比之下,占着位置做做样子不出事的干部,到了年龄反而更容易被提拔。
那么,导致“混日子”的病因何在?
从纵向来看,不同层级干部面临的激励与问责机制不对称。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自己面临“问责多、激励少”“任务多、待遇少”的窘境。压力层层传导,激励却逐级递减,消解了一些干部的干劲和动力。
从横向来看,不同年龄段干部的“获得感”存在代际不对称。调查发现,“50后”“60后”等准老干部群体大多享受过住房、医疗等制度性“红利”,加上有的干部已退居二线,进取心有所弱化。而部分“80后”“90后”干部之所以也存在“想退休”的想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原有的制度性“福利”在逐步流失,新的激励机制又未能应时而立,部分年轻干部感受到较大的“代际落差”,导致预期存在迷茫。
最后,从干部自身看,部分干部对转型不适应,专业能力与事业需要不对称,遇到改革中的“硬骨头”容易滋生消极、懈怠、迷惘情绪。
对于各种不作为、不担当的“混日子”,除了干部自身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强化能力培训外,还要加快建立完善干部问责机制、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此外,要扩大群众参与度,通过群众监督,让“混日子”者无所遁形。
(《新华每日电讯》6.22 胡锦武 余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