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6月21日 星期四

    讨论时为什么易被带“沟”里

    《 文摘报 》( 2018年06月21日   07 版)

      对逻辑高手来说,在叙述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意见或者看法时,思维总是确定、统一的,概念一般不会发生偏移,听者也听得明明白白。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却很容易被他人的偷换概念所影响,不知不觉就被对方带进“沟”里。

      偷换概念的特征就是决不跟你就事论事。以“这篇文章不好看”为例,偷换概念者会有如下几种表达方式:

      “这篇文章不好看。”驳:“那篇文章更不好看。”(偷换讨论对象)

      “这篇文章不好看。”驳:“那是你阅历还不够。”(偷换讨论主体)

      “这篇文章不好看。”驳:“那你写篇好看的咯。”(偷换讨论重点)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识别偷换概念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搞明白所要讨论的概念的含义,以及限定概念使用的范围,尤其是对多义词,更需要提前留个心眼。比如商场搞促销时,经常会推出所谓的“买一送一”,但很多时候并不是你买什么就送同样的东西给你。

      其次,我们与人交流时,要确保双方讨论的是同一回事。如果不想跟着别人的钩子走,即使对方偷换了概念,跑了题,也要坚持自己的核心目标,抓住核心观点来表述,让自己的核心观点获得认同,赢得讨论。这样做,那些想利用偷换概念来进行诡辩的人也就无计可施了。

      偷换概念固然犯了逻辑谬误,不过作为一种语言技巧,有时候也能带来幽默的效果。德国大文豪歌德曾经在路上遭遇一名不友善的人。这个人认得歌德,但竟然当面对歌德说:“我不会让路给傻瓜。”歌德说:“我正好相反。”然后给那个人让开了一条路。

      (《百科新说》2018年第17期 裘立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