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6月21日 星期四

    美国家长的精神保卫战

    《 文摘报 》( 2018年06月21日   03 版)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精神的腐蚀,可能是每一代家长都会忧心的问题。

        1985年,美国主妇苏珊·贝克被7岁的女儿问了一个问题,差点没晕过去:“什么叫处女?”另一位美国母亲蒂帕·戈尔给女儿买了一张流行音乐专辑,却发现里面某一首歌大段歌词描写的分明是自慰的感受。

        这两位都来自华盛顿的精英家庭,她们的丈夫一个属于共和党、另一个属于民主党,政治观点南辕北辙,但夫人们却在流行音乐这件事上达成了一致:太乱了,该管管。

        因为宪法第一修正案,苏珊和蒂帕不指望政府对流行音乐“管一管”。她们决定联合起来,成立名为“家长音乐资源中心”的民间组织,与唱片公司抗议,督促它们采取行动、荡涤乾坤。这些忧心忡忡的母亲们甚至搜集了一份严重污染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流行歌曲名单,公示天下。这个榜单上的歌曲后来被称为“肮脏的15首”。

        这份名单现在看起来有点滑稽:名单上的歌手普林斯或者麦当娜,后来都成为流行乐坛标志性人物;而美国如今流行音乐里重口味的暴力、色情词汇,也把当初家长眼中的这些“有毒歌曲”衬得平平无奇。

        就像是一种轮回。在这一批家长还是小孩的时候,上世纪50年代,美国家长担心的主要是青少年沉迷漫画:当年最流行的超级英雄漫画,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让人欲罢不能。打打杀杀,牵涉犯罪,衣着暴露。例如神奇女侠,穿个抹胸短裤,露出肩膀大腿,还喜欢鞭打、捆绑敌人,可以说是不堪入目,着实危险得很。

        漫画和摇滚,是美国历史上仅有的两种专门开了听证会、并且最终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控制的大众传媒文化产品。

        现在,最新一种引发争议的艺术是Drill Music,这是发源于芝加哥黑人区的一种说唱,歌词主要内容就是枪击杀人。新的控制呼声依然在,但也有人问:一个年轻人把他15岁之前的生活以说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能在世界各地收获潮水般的共鸣,出问题的是这个人,还是这个社会?

        从文艺角度来说,更大的问题可能是,有多少艺术作品经得起“纯洁”的审视?如果要以如今的价值观一一检视的话,“格林童话”的三观堪称冷酷无情,圣经故事里充满了暴力杀戮,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就是一个年轻人出门旅行,顺道杀了父亲、娶了生母的残暴故事。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大学校园开始给一些经典书目贴上警告标示,以保护学生可能脆弱的心灵: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有自杀倾向,《了不起的盖茨比》贯穿着落后的大男子主义视角,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则有反犹太主义价值观。

        苏珊与蒂帕的努力,迫使美国唱片公司联合会自愿给歌词会有争议的唱片贴上“警告父母:专辑内容不雅”的贴纸。洛杉矶一家朋克乐队的主唱对此质疑:“到底是什么会让年轻人去赴死?是音乐的灰暗,还是军队的征兵广告?”

        时间已经掠过了一代人。如今,家长或许不会再担心孩子沉迷于漫画或摇滚。但唯一不变的,大约还是一代又一代焦虑且试图保护孩子的家长——2015年,《纽约时报》一位撰稿人提到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每每见到蒂帕和苏珊古板的形象,就想起从前热爱音乐的自己;但同时,当她看到6岁的儿子哼着暴力游戏的主题曲回家,也会怒得仿佛蒂帕上身,恨不能灭了这世间所有的射击电子游戏。

        最终,她意识到,与其指望外力干涉,真正管用的可能还是做好自己:“我不可能分分钟守在孩子身边,我必须教会他们作出自己的选择。”

        (《中国青年报》6.13 黄昉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