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6月16日 星期六

    “吃主儿”苏轼

    《 文摘报 》( 2018年06月16日   02 版)

        在苏轼的人生中,除了诗词之外,最爱的莫过于吃,任凭宦海沉浮,拥有美食,就等于拥有了全世界,即使是灰暗的岁月,亦能闪烁着幸福之光。

     

        黄州,与猪肉的深情邂逅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他被从湖州知州的位子上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是什么地方?

     

        “黄冈试题”听过没?没错,就是贯穿我们整个中学时代的辅导教科书发源地:湖北黄冈。

     

        那时的黄州不比现如今,可谓是个经济发展落后、GDP可以忽略的城市,苏轼也从知州变成了一个小县城的自卫队副队长,官职极低,又因是犯官,在地方上也不受待见。

     

        按理说经历过一场生死浩劫、下狱一百零三天的人,来到了这个地方,应该是很悲伤的事情了。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的人生只有“旷达”二字,悲愤与痛楚后,写下了这首《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好像一切也不算太坏,毕竟有鱼有笋有工资,既来之则安之,没什么公务,本吃货只能去菜场逛逛了!

     

        这一逛,不得了!

     

        苏轼与猪肉来了场深情邂逅,写下了著名的《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首先要把锅洗干净,少许放些水,燃上柴木、杂草,控制火候,文火微炖最佳,然后就等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去催它,火候足了,味道自然鲜美。黄州这样上好的猪肉,价钱便宜得跟泥土一样,有钱人怕三高不肯吃,穷人又不会做。只有本吃货才懂得此猪肉的精髓,每天早晨起来打上两碗,自给自足,吃得开心,才不管别人怎么想。

     

        惠州,羊蝎子与荔枝的味蕾碰撞

     

        苏轼第二次被贬的地方连黄州都不如,是更加偏僻的惠州,作为犯官,苏轼被贬谪的日子更不好过,饮食起居都成问题,但苏轼有一双善于发现美食的眼睛,有美食的日子,总不会太难过。

     

        苏轼在《与子由弟四首(之四)》中写道: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惠州这个地方太穷了,然而某天杀了只羊,我是犯官,做人要低调,不敢跟达官贵人抢羊肉,于是我机智地跟杀羊的说给我留些羊脊髓的肉,这个部位的羊肉一般没有人买。然而羊骨髓真好吃呀,骨头之间有细嫩的肉,中间还有骨髓,用水煮到微熟,用酒渍一会儿,再撒点盐放在火上慢慢烘烤,烤到骨肉微焦,就可以吃啦!我吃羊脊髓肉的时候,竟然吃出了海鲜的味道,真的特别好吃,只不过我吃得那么高兴,惠州的狗狗们却很不爽。

     

        后来,这个羊脊髓有了一个相当霸气的名字:羊蝎子。

     

        除了羊蝎子之外,苏轼还痴迷上了另一种小清新的食物: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的这篇著名的《惠州一绝食荔枝》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吃货的最高境界:虽然惠州这个地方这么偏僻荒凉,但是气候暖,四季如春,天天都有新鲜的枇杷和橘子,尤其是荔枝,特别好吃,如果能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一辈子都待在岭南!

     

        儋州,谁也别想动我的生蚝

     

        在杭州度过了无数个“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日子后,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认为自己此去再无生还的可能,把一家人都安顿在了惠州,只带了子苏一起渡海。

     

        儋州的生存环境比黄州惠州更为荒凉,苏轼曾在《纵笔三首》中用“北船不到米如珠”来形容儋州生存环境的恶劣,他“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常以红薯紫芋充饥。好在苏轼人缘不错,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帮助他盖了五间草屋,勉强遮风挡雨。

     

        吃依然是苏轼生命中的主题,在儋州这么一个荒凉的地方,苏轼却让他成为了舌尖上的儋州,并且挖掘了一重大美食:生蚝。

     

        他给幼子叔党写信道: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儿啊,爸爸发现了一个好吃的东西,海南这个蛮荒之地盛产生蚝,剖开处理干净,与酒在一起同煮,吃起来特别美味。大个头的生蚝呢,烤熟了吃,也特别美味。记住,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这是我们老苏家的秘密,万一被北方那些人知道了,跑到海南来抢我的心头好,分我的生蚝怎么办!记住,一定要保密!

     

        听起来很像一个段子,但还真的有人作证,四百多年后,晚明官员陆树声在其小品《清署笔谈》中记述了此事: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徒,以分此味。使士大夫而乐南徒,则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或谓东坡此言,以贤君子望人。”

     

        纵观苏轼的所有诗文,他赞美过河豚、赞美过芦蒿、赞美过竹笋、赞美过猪肉、赞美过荔枝……唯独没有提到过生蚝,可见要保密这件事是真的。

     

        (《北京青年报》6.7 金陵小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