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桩备受热议的事件将号称设计界“奥斯卡”的德国“红点奖”推到风口浪尖。
其中一桩事件,是被称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在近日一次访谈节目中点破“红点奖”的“生意经”:不过是“国外商业机构来骗中国人的钱”。另一桩事件,是围绕“红点奖”,西安美术学院一位青年教师在短短近半年内戏剧化的经历。此人因一组海报设计作品捧得“红点奖”而受到破格晋升,而后又因获奖作品涉嫌抄袭被校方辞退。
此番陷入舆论漩涡的,与其说是“红点奖”本身,不如说是国内设计界急功近利的态度。
最近几年,设计领域的“红点奖”在国内渐渐家喻户晓。这得归功于国内众多消费品牌常常拿“红点奖”为自己的产品“贴金”。如国产手机领域,小米、锤子、国美、荣耀、魅族、中兴等大部分厂商都曾标榜自己的某一产品获得“红点奖”或者德国IF设计奖(与“红点奖”齐名)。
有业内人士称,正因国内对于“红点奖”的盲目追捧与强蹭热度,才使得这个奖项渐渐变了味,以往的权威性与学术性大打折扣。我们不妨来看看“红点奖”的含金量究竟几何。“红点奖”官方回应柳冠中的一份声明显示,在今年的“红点奖”评选中,6300件作品报名参选,获奖率超过四分之一。
获奖名额为何如此之多?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给出的答案是“为了赚钱或维持运作”。他解释道,“如果获奖几率太少,自己知道是二流选手的企业可能就不参加了。”
事实上,与“红点奖”有关的纷争只是表象,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红点奖”红得发烫背后所掩盖的一系列尴尬。比如,国内的设计类评奖什么时候可以硬气起来,与“红点奖”这样的“洋奖项”相抗衡?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赵阳认为,人们之所以愿意参评“红点奖”,恰恰折射出国内相关权威奖项的匮乏。
在业内专家看来,真正需要国内设计类评奖树立的,是属于中国设计自己的评判标准。有人坦言,工业设计与日常生活方式、社会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它不适合套用所谓的“洋标准”,更不能跟着“洋标准”走。
(《文汇报》5.28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