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5月31日 星期四

    小凤雅事件:爱心何以走向“双输”

    《 文摘报 》( 2018年05月31日   02 版)

        近日,河南太康3岁女童王凤雅的离世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2017年,王凤雅不幸患上一种名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癌症。因无法承担巨额治疗费用,其父母通过网络募捐平台求助,并得到了网友的慷慨相助。

     

        2018年3月,有爱心人士曝料,王凤雅父母将善款提现后,并未用于救治王凤雅。某自媒体在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中声称,王凤雅父母用募得的15万元善款带着儿子去北京治疗兔唇,却放任女儿的眼病不断恶化。这个版本经网络传播后,小凤雅的遭遇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网友纷纷指责其父母涉嫌诈捐。

     

        但随后,故事就出现了戏剧化反转。

     

        5月25日,河南省太康县公安局宣传科科长张磊落表示,经警方调查,确认王凤雅家属当初的筹款目标是15万元,但实际上只收到38638元捐款,这些钱基本用在了女儿王凤雅的治疗上,目前还结余1301元。据此,当地警方表示不存在诈捐。当日,王凤雅爷爷王太友将剩余的1301元善款交到了太康县慈善会。

     

        至此,事情已经真相大白。但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还在继续。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上募捐进入公众视野。然而,时有耳闻的骗捐、诈捐等负面消息,严重透支了公众的爱心。一个三岁孩子的离世,让人叹息、揪心,但公众和媒体的注意力显然并不在此。事件曝出后,受捐者觉得委屈万分,后悔当初选择网络求助;而对于捐助者来说,虽然后来证明没有被骗捐,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恐怕对网络慈善的信心又少了一分。这样一个“双输”结果,值得反思。

     

        当下,微博、微信朋友圈从来都不缺乏新闻,稀缺的是对事实的探究和对真相的执着。一些自媒体习惯于质疑,但未必手握事实真相。就此事件而言,一些自媒体发文质疑王凤雅父母诈捐,将原本筹来救女的善款“挪用”去给儿子治唇腭裂,其“重要证据”仅是一张朋友圈截图:王凤雅母亲在朋友圈晒出的一组带儿子在北京某医院就诊的照片。后经证实,给儿子进行唇腭裂手术的费用由另外一家基金会资助,和给女儿治病的钱完全是两码事。

     

        一些网络事件,往往“结论先行”,人们根据一些信息的片段就得出结论,然后“义愤填膺”地开始口诛笔伐。这既需要有关机构和个人及时澄清,以正视听;也要求广大网民擦亮双眼,在加入“讨伐”的队伍之前,让理性“多跑一会儿”,追一追事实,等一等证据。

     

        在事件剧情反转之后,王凤雅父母表示对于造谣者,将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这有利于进一步厘清事实,也是对正当网络慈善活动的一种支持。确实,舆论监督有助于网络募捐的正规化、透明化,但任何监督都必须基于确凿的事实,否则伤害的不仅是相关当事人,也是在伤害慈善本身。

     

        我们的公益事业从来都不缺乏善心,需要的是良好的慈善机制和社会氛围。而“小凤雅”事件暴露的问题不止于慈善,还有更深层的发展需求。对疾病缺乏认识、承担不起治疗费用是一些农村贫困家庭的共同困境。从更长远来看,唯有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加大医疗救助的力度,才能让“小凤雅”们的父母不用求助网络,而是按照规定程序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救助。这才是真正的大爱。

     

        网友说

     

        光明网评论员:世间不缺爱,缺少的是对爱的呵护。眼看一个鲜活生命就此走向熄灭,而募捐款项进入个人账户后却毫无约束之力,全靠个体一己道德之好坏来判定生死走向,这样的过程不得不发人深思。难道个体救助真的只有靠道德约束吗?中国素有急公好义的传统,这是走向良善社会的深厚基础,但只有构建起能与之匹配、能为之保障的慈善制度和慈善文化,个体救助的大爱方能真正充分释放。

     

        张静雯:整场风波里,充斥着对乡土的偏见、粗暴越界的公益人士,甚至是消费不幸者的炒作。为了收割流量,断章取义几乎变成自媒体的常规操作。大胆假设、拒绝求证,饱受苦难的家庭就这么被推上道德火刑架。人是复杂的动物,人性的基本弱点会纠缠每一个人。论是非容易,辩对错却很难。各种救济途径,本该是对抗人之弱点的努力,可如果染上泛道德的颜色,只会把人推向更深的深渊。

     

        熊浩然:不论是对媒体还是志愿者,亦或是网络,这个家庭如今都表现出了极度的不信任和抵触。在受助者看来,人们渴望知道事情的始末,却不愿意相信他叙述的真相。

     

        (综合人民日报微信号、央视网、观察者网、光明网5.27 秦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