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5月26日 星期六

    《富春山居图》在清代险被烧毁

    《 文摘报 》( 2018年05月26日   05 版)

        元末画坛四大家第一人黄公望(1269-1354)五十岁才开始作画,一边教学以维持生计,一边在江南各地行脚留下作品。《富春山居图》以不缓不急的自在笔触,分三部分呈现山脉的表情变化,借着干湿浓淡之间层层堆叠的效果,以不同视角捕捉画面,展现多变丰富的景观。

     

        差点被收藏者陪葬

     

        黄公望,江苏常熟人,字子久。他原本生于陆姓人家,因为家贫,七岁时被送给没有子嗣的黄乐收养。“黄公望子久”(黄公盼能得子已经很久了),大家多称赞黄乐收养了好儿子,因而改名为“公望”,字“子久”。黄公望果然不负期望,高中科举,在元朝当官。但是在四十岁的时候被牵连入狱,因而割舍仕途,潜心于书画世界,从此开始描绘江南风景,画出淡然恬静的风格。

     

        黄公望的山水,看不到北宋郭熙山水画中的起伏激荡,山水画的秘诀就在这里:作画必须把斜、甜、俗、赖四字排除,他所写的画论《写山水诀》是这么说的。“邪”指不学古人,技法不正规;“甜”是只注意色彩的表现;“俗”指过度华媚柔细的画风;“赖”是一味模仿古人,没有自己的画风。简言之,就是全盘否定“多余、过剩”的画风。黄公望的作风成为明代的一种经典,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虽然不会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但是他的画和宋代的山水画有明显区别,可以看出在元代是划时代的革新作风。他有点年纪之后才开始画画,却能名列元代四大画家之一;如果说《富春山居图》是他的最佳杰作,应该没有人会反对。

     

        这幅画在明代时由沈周、董其昌等一流画家收藏,也被模仿。这幅画被捧为名画,想要得到的人很多,经过多人之手。清代时,收藏者是吴洪裕,吴氏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富春山居图》烧了一起陪葬,这和唐太宗要求王羲之《兰亭序》陪葬的模式相同,就跟烧纸钱供死后花用的想法一样,希望把名画一起带走。幸好其子吴静安在关键时刻把名画救出,虽然烧掉部分卷首,但是大部分都完好安在。可惜的是另一幅书法——智永的《千字文》则没躲过被烧掉的命运。

     

        再度合璧

     

        《富春山居图》原来全长约690厘米,烧掉部分以后再经过修复,卷首小段部分较短,只剩51.4厘米,图面大部分是山,称为《剩山图》。另一部分占全部的十一分之十,长636.9厘米,称为《无用师卷》,黄公望题跋说明画要送给弟子无用师,因而有此名称。《富春山居图》就这样一分为二,《无用师卷》后来传到乾隆皇帝的手上。

     

        事实上,在这之前,《富春山居图》的仿本就曾被宫内收藏,乾隆皇帝对仿本大加赞赏,还曾经为此写文章,这对于自诩为文物专家的乾隆皇帝,其实有点丢脸。臣子梁诗正帮皇帝找借口,在画作的留白处写下一段话,大意是说:“旧藏于宫中的这幅才是真迹,但这幅仿本是不错的作品,因此一起收藏。”清朝的收藏清册中,把仿本当成真品,这是白纸黑字公认的“事实”。就像是只要皇帝用他的权威说是黑的,白猫也会变成黑猫。一直要到故宫博物院创立之后,才被鉴定为非真品。《无用师卷》和仿本都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一起到了台湾;另一方面,《剩山图》留在大陆,最后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

     

        我在2009年访问浙江博物馆时,《剩山图》不在常设展中,我希望馆方能让我看一眼。该馆的研究员告诉我:“我知道台湾有另一半的《无用师卷》,但是不曾联系过。不过我们已经有影像档,如果和我们这边的图两相重叠,可以看出山脉的切点相符合,两张画原来就是一张画。”

     

        前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也曾告诉我,2008年就任院长时,就曾接到某个人物向台北故宫传达的信息,希望让两张画相会。台北故宫也没有异议,就积极向前迈进,大陆方面随之提出“互展”的意向。但是大陆没有“免除假扣押”的相关法律,台湾方面不能出借文物,因此这件事情就暂时告吹。然而到了2010年,《富春山居图》再相会的议题又在媒体上炒热,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希望两张画合璧展出”,定位为两岸交流的一件大事。最后决定不举办互展,改由台湾方面向浙江博物馆借画。2011年,《剩山图》运到台湾,两张泣别的画在长期分离之后再度相见,戏剧性的一刻终于在台北故宫发生。

     

        (《法制晚报》5.19 野岛刚著 张慧君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