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搭美国朋友的车出去,他让上幼儿园的儿子坐在后面。小孩不但用脚踢前座的椅背,而且尖声怪叫,吵得我头都要炸了。
更糟糕的是我这位朋友,会冷不防地对孩子大吼:“闭嘴!”他不但喊“闭嘴”,还会接一句“我爱你”,成了“闭嘴!我爱你”。
“你这是什么意思?既然骂他,叫他闭嘴,又说你爱他?”我好奇地问。
“我是有道理的。”他一笑,“以前我只喊闭嘴,后来有一天人家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居然说‘我爸爸叫我闭嘴’。为了改善他的感觉,所以在骂完之后,一定加一句‘我爱你’。”接着他转过脸问我,“你平常不跟孩子说‘我爱你’吗?”
我支支吾吾地点了点头:“说……当然说。”心里却想,天哪!我好像从来没对儿子说过“我爱你”。
直到三年前,我儿子写了一本《寻找自己》,里面谈到他在叛逆时期,有一次被我骂了之后,把我送他的玉佩狠狠砸在玻璃板上,玻璃裂开,把手割伤了。我冲进去,以为他要割腕,把他抱住,不断对他说:“爸爸爱你!爸爸爱你!”
我才发觉,我说过“爸爸爱你”,是在那么惊恐的情况下喊出来的。
无论我们对孩子的责难与宽恕,或孩子对我们的责难与宽恕,不都是因为爱?不也都能在“我爱你”当中得到化解吗?
这世上有什么比“我爱你”更能包容的话?只是为什么我们总开不了口说“我爱你”?
我们都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可是,有几个真真正正,对着他们说出过“我爱你”?
我们会用唱的,在母亲节唱:“母亲,母亲,我爱你。”
我们会用写的,在父亲节卡片上写:“爸爸,我爱你。”
我们会用吼的,对孩子瞪着眼睛喊:“你知道这都是因为我爱你吗!?”
我们会用英文说“I love you”,好像换一种语言,就能减少尴尬,比较不会不好意思。
甚至总说“我爱你”的情人,在成为老夫老妻之后,再说“我爱你”,就成了肉麻。
“我爱你”,这是多么简单又多么沉重的三个字。简单得不用一秒钟就能说完,沉重得许多人用一生去犹豫,终究没有说出来。
古板的父亲,在严肃的表情背后,藏了这句话;辛劳的母亲,在慈祥的眼神后,藏了这句话;青春的孩子,在叛逆的心深处,压抑了这句话。
千百年来,中国人隐藏的这句话,已经可以砌成一座长城。我们可不可以把那墙推倒,不再害羞,不再等待,大胆地对我们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爱人,说出那句深藏已久的心声:
“我爱你!”
(《做自己的主人》刘墉著接力出版社2014年出版)